孩子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临时加个标题,帮助理解。
简单来说,就是行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产生这个行为的动机都是积极正向的。以前我刚接触到这个概念时,也疑惑不解,难道任何一个行为,包括孩子打架、斗殴、抽烟、喝酒,都有正面的动机吗?而这个正面动机是什么?它对行为又有怎样的影响?所有的困惑,在这两年游学中深度与各式各样的孩子接触后,从经验、感受、与孩子的链接上,得到了解答。
这个解答,恰好与马斯洛人类的5种层次需求相关。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我们无意识进行的一些行为,也许对于我们的潜意识来说,恰好是当前环境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然而,“符合利益”,但“行为”却未必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
这样的理论解释,容易让人转不过弯来。这里举例子。想想看,如果有个小孩,经常在学校打架,你第一时间的反应会是什么?可能是:这小孩子怎么这么调皮,家长也不管管。如果是你家的,你可能头就大了,老师又投诉了,怎么教,怎么打,怎么骂,都不听。
在孩子有”不良“行为时,我们很容易就会给孩子贴上“坏孩子、孩子不好不乖”的标签,传统的教育,很自然的会用到“管、骂、打、长篇道理”,在我们用这些“手段”之前,我们有没有尝试好好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要打架?他打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孩子为什么打架
去年游学,我们接触到一个男生,家长拿他实在没办法,在学校动不动就打架,送过来参加游学,看我们有没有办法帮助改善下。游学的上午,这个男生其实表现都挺蛮不错,积极、活泼、帮助同学,你会发现他身上有着很多优秀的特质。等到下午,他就和几个同学打起来了,气愤得眼睛都红了,连想打老师的冲动都有了。慢慢将他安抚下来,了解了情况,原来是因为他们共同玩的游戏道具弄丢了,别的小朋友以为是他的错,抱怨了他几句,他一下子就来气了,直接就动手。
我们第一天的分享说过,孩子的行为,是由背后的情绪所推动的,情绪的背后是受他认定的思想所指挥。我们感受下,这个孩子当时会有些什么情绪。游戏道具弄丢,别人抱怨是他的错。委屈、被指责、继而气愤的情绪包裹着他。在面对被人误解的情况,我们大人回想下,自己又是怎样面对,每个人的方式有所不同。这个孩子采取的方式是:打、回击,一来是情绪发泄,一来是遇到问题,他觉得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为拳头过去,对方就乖乖听话了、就会接纳他了。
也许,我们很难理解孩子这样的行为,会觉得,这根本没用啊。但是,连我们都知道是没用的方法,很多家庭却依旧上演打骂孩子,企图让孩子乖乖听话的一幕幕。有的孩子从中可以学到什么,解决问题:靠打靠骂。有的感觉父母不爱自己。有的孩子被压抑的情绪一直都没有个出口,总被父母的道理压制着。
回到案例,我们看下孩子打架的这个行为,是有个动机的:他希望别人接纳他。这个动机没有错,只是他采取的这个行为不能达到效果,他的方式没用对。他们不懂得如何处理同学间的人际交往,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和同学间的冲突。即便意识到打架是不好的行为,但是没有人告诉他可以以怎样的方式来处理冲突是正确的,就会以为打架是最直接最快的方式。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在学校“总是”打架,可能是引到大人的关注,想要得到大人的爱。有的家庭父母工作都很忙,没时间陪伴孩子。有的父母感情失和。有的父母离异,各自成家,孩子可以感受到的爱、关注很少。当孩子察觉到爱的缺失、觉得父母不爱自己时,他们会通过各种方法来吸引注意,哪怕是被批评。也就是说,他的动机是:渴望爱、渴望被关注,但无意识中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理解、接纳孩子行为的背后
只有我们在了解和接受一个人的正面动机后,才能引导他改变行为。不管我们看到孩子的行为表面上有多么的不可理解,不合乎逻辑,我们都要相信在他们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正面的动机。当孩子感受到自己可以被倾听、可以被理解、可以被接纳时,他们会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里我想到昨晚和我妈妈视频通话时的一个小插曲,当我很兴奋的想要分享某个点时,连提几次都被她的“说教”所打断时,我观察到那一瞬间,我突然没有了继续分享的欲望,兴奋劲没有了,表情也变得僵硬不自然。好在我和妈妈本身感情很好,也能清醒的觉知,当听完她的见解后,我开玩笑的跟她说:妈妈,你再打断我的话,我以后就没劲和你聊天了喔,可以先听我把话说完,看看我想表达什么。而妈妈也意识到自己那刻的控制和捉取,会自然的恢复到以往关注的聆听,然后再互动交流。
在亲子关系良好的基础上,尚且都容易引发各式各样的感受,那么,如果在一个家庭里面,孩子经常没有自己表达的机会,总被家长的评判、说教填满,会是怎样的结果。在接下来的相处,不妨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色上,感受下,如果我们是他们,面对当前当景,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会希望得到别人怎样的回应对待,再和孩子沟通。放下先入为主、放下主观判断,带着尊重、理解、好奇心、平等心去和孩子沟通。当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少一分误解,我们与孩子间的关系,就会更亲密。接纳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父母放下愧疚之心
当我们意识到以往与孩子的相处上,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对孩子产生了影响和伤害时,也请父母不用自责,放下愧疚之心。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源于爱,像文中打架想让别人接纳的孩子一样,也只是偏离了方向,也许沿用上父母一代的方式,也许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等,而且我们为人父母,并不能像驾驶汽车前,先学考个驾照再上岗,很多时候,都是自己边摸索边带孩子,难免焦虑难免纠结难免出错。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在学习还来得及。先接纳自己的曾经,我们内在里面才会发生成长的力量,才会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也自然能接纳、爱身边的人。
天真(房顶那弯弦月) 201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