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做我们那个年纪的事情,去爬树,去抓鱼,依旧摆脱不了烂透了的少年情节。
我们总在和时间赛跑。清晨的那些为家庭操劳的妇女,去街上买点菜,以保证一天的生存来源;无奈挤地铁的上班族,已经没有当初的抱怨,剩下的只是忍受接受;川流不息的车辆,有的骄傲地摁着喇叭声,提醒着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
那片小岛上的人们依旧自然地过着他们的生活,天气预报成为了他们作息的依据。闲暇时的娱乐活动仅限于打麻将、斗地主,这似乎也是一种精神慰藉吧。时有的闲暇也会被外界的因素影响。
让我们回到2003年,这一年发生了非典疫情。那个时候,耳朵里的新闻尽是关乎这些的。邻居家从北京回来,大家都会谨慎地对待,提醒着自己不要接触交谈。学校里,为了防止疫情的无意传播,隔三差五的就放假。对于我们来说,能放假就是快乐的事情,不会考虑太复杂的原因。学校的教室里充满着84消毒液的味道,至今都不会忘记。记得当时在学校时的午饭是需要集体报送购买的。想想那段时间,对于一个农村中学来说,已经做到了它能做到的一切。
电视新闻里都是关于非典疫情的消息,对于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年纪的我们来说,不知道那些意味着什么,只知道听大人和老师的话,安心的待在家里,不要随便和陌生人接触,其他的也没有考虑太多。我们该做我们那个年纪的事情,去爬树,去抓鱼,依旧摆脱不了烂透了的少年情节。玩耍归玩耍,初中的作业还是要做的。犹记得晚上和父亲讨论物理题至深夜,却依旧似懂非懂,这也是我后来选读文科的原因之一吧。
再往前推一年,初中的第一学期,我的所有学科的期末成绩都进入了全班前三名,一口气拿了好几张奖状回来,父亲不低调的全挂了出来。后来才知道,我们乡中学的中考成绩每年都在全县垫底,自己的中考成绩刚刚过了县一中的线。记得初三来了一个从苏州读书回来的学生,后来的她中考考入了我们市里最好的中学。教育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也在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上体现出来。
那三年的时光里有太多片段化的记忆:记得狂风暴雨里骑着单车上学的我,记得足球场上那个为我们做守门员的女生,记得自己的自行车被人家拆卸扔到厕所旁,记得那年那个女孩写给我还没来得及看的一封信,记得英语老师就住在我们家附近,记得小强的英语我怎么也比不过,记得自己的语文成绩从来没令老师失望,记得和几个同学一起参加“华罗庚杯”的情形,记得那年QQ号刚刚盛行,记得那年去和父母卖棉花的场景......
时光不散,我们却渐渐长大了。关于时间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有的尽是平凡人的生活,平凡人的成长。那些年的记忆里是风的记忆,柔和而亲切,那些熟悉的大人和小孩们,那些不会忘记的庄稼位置,那些关于青春成长的故事,一直都在记忆深处,在生命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