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车,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和情怀
绿皮车(Green cars),草原绿色外表,涂装配黄条色带,是无集中供电空调装置的车底的俗称。主要分为22、22B、25、25B型客车,普客、普快、快速、特快类型。
清明节前一天,由于一些客观加主观原因,需要乘坐绿皮车出行。从进站那一刻起,当我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到站台口,驻足在手扶电梯制高点时,俯视着下面像条绿色长龙般安静的卧在铁轨上的绿皮车,它张开着它每节车厢的小口,从容的接纳着每个神态坦然或行色匆匆的行客,竟然莫名心头涌上一种亲切熟悉却也有着些许陌生久远的感觉。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绿皮车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从之前作为大众首选的出行主力军俨然悄无声息演变成为了一个无其他出行方式才会被选择的后备军。我们一直沉浸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新奇中,却也慢慢忘记忽略了当初是它陪伴着护送了我们一个又一个行程,是它见证了我们的年少和青春。
儿时七八岁的时候,第一次坐火车,印象深刻。
记忆里的第一次火车体验就是如下图这样的。那时候也正好赶上春节前后,清楚的记得,因为人多挤不上车,我是被我妈妈举起来从窗口硬塞进去的,丢给了里面一个陌生的阿姨,还嘱咐人家先帮照看一下。
现在想想,我能幸福的一直在家人的精心呵护陪伴下成长,没被拐走,也真算的上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了(o^^o)。
那个时代的绿皮火车,拥挤而闷热,车厢脏乱差,声音高中低。逢上炎热天,烟味、火腿泡面味、汗馊味、人体味,无孔不入,整个车厢弥漫着各种味道。不过,还好绿皮火车的窗户,可随时打开。打开车窗,可把沿途风景揽入怀中,与世界敞怀亲近。
随后,再接触火车,就是上大学的时候了。
就像歌词里唱的,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那时候本着无知者无畏的精神,总是对外面的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浓浓的探索欲。翅膀刚稍微硬一点就迫不及待想抓住任何一个机会飞出巢穴,离开父母宽厚安全却也些许束缚的怀抱。渴望独立,渴望自由,渴望接触新事物、新环境。
每每想起来都觉得好笑的是,高考报考志愿的时候填了好几个海南的学校,真是从大北到大南啊。还好报考的学校都没被录取。要不然现在的我又将是怎样的一个我那?
最终,在千决万择中选了沿海城市的一所大学,靠海,不错。从此开启了漫漫在外求学之旅。绿皮车成了出行必备交通工具之一。为什么说之一那,因为一趟家与学校的往返,不仅需要乘坐长达八九个小时的绿皮车,期间还需要各种周转巴士,公交,轮渡~
尽管坐车,很辛苦疲惫,但它是梦想出发的见证,车内有我们朦胧的憧憬,有我们不甘落后的信念,也是声音大集结的场所。车厢,永远都像一个菜市场:拉家常的、谈国家大事的、吹牛皮的声音此起彼伏,相互让座也是常有的事。充满着浓浓的、真实的烟火气,还有一种人在旅途,四海为家的情怀。
至于绿皮火车为何被漆成绿色,想来也许在发明者的眼中,火车就和邮局一样,担负着“使者”的角色,载着人们从起点到终点。
车厢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车厢尽头角落里吸烟的大叔,嗑瓜子的阿姨,叽叽喳喳的小孩,安静呆呆望着窗外的少女,闷不吭声闭眼带耳机的小伙子,互不相识的打扑克的人群,还有来来回回,穿梭往返于各个车厢间,用固有腔调,兜售着各种小吃、商品的列车员。除此之外,还有逼仄狭小的活动空间。它很少有空荡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是熙熙攘攘的,甚至很多时候只买到站票的人们,会在走廊中间摆放着随身携带的小马扎,排排席地而坐。
车厢里广播里会放歌,有时播放新闻,有时会教你如何选一个称心男友。
火车哐当哐当向远方开着,窗外的景色印入眼帘,在脑海一闪而过,做片刻停留,但也会有些特别的,会被牢牢记住。热烈的阳光,湿润的空气,会扑到脸上,几分慵懒,几分惬意。
那些在绿皮火车上渡过的摇晃时光,是一代人曾经的青春和热血,尽管残存的记忆越来越模糊,在绿皮火车上的话语不知散落何处,这份独特的绿皮火车上的情怀,一定会被有心人好好珍藏。那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如记忆里的绿皮火车,朦胧斑驳不可替代,一直在心中。
绿皮火车,在高铁时代的今天,它留给了历史,也留给了我们难以磨灭的记忆,它见证了铁路的发展,也见证我们这代人的成长,绿皮火车,它不但是一列装满回忆的火车,而且是一个时代的符号!
因为有了岁月的味道,变得不舍绿皮火车的消亡,好像它就是曾经的诗与远方。
图片素材大多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