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保姆纵火案过去五天了。旁观者的激愤会慢慢平息,但失去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男主人,却会因此痛苦一生。
质问纵火者莫焕晶为什么恩将仇报?质问她如何下得去手、狠得下心?——这有什么意义呢?她本来就没有心,本来就毫无感觉,本来就是个坏人。
她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正是在提醒我们,是时候面对一个真相了:这世上,是有坏人的。坏人在人群中是占一定比例的。
糊涂的“性善论”
杭州纵火案中的男女主人,你,还有我——我们都是接受着“人性本善”的教育长大的。
说什么“人之初,性本善”,说什么“没有天生的坏人,只有变坏的好人”,说什么“任何坏人,本质上都是善良的”——恰恰就是这种教育,把男女主人给耽误了,让他们把宝贵的善良用错了对象,让他们搭进去整个家和四条鲜活的生命。
孟子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仔细读这句话,你会发现:这其实是句糊涂话。
水之就下,是因为地心引力。这和人性的善良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类比,有什么实质意义呢?孟子根本无法说清“为什么人性本善”,他只是武断:人性就是善,就是善,就是善,没有不善的。他的论点,是没有任何论据支撑的。
而真实的世界,会分分钟教育我们。
低龄的杀人犯
2013年,重庆11岁女孩在电梯内殴打1岁半的男婴原原,被视频监控拍下,后又致原原从25楼坠下。
事发后,女孩被父母送往外地,并没有受到处罚。
因为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显然,这条法律也是基于“人性本善”的理论的。
这样残暴的孩童并不是孤例。在英、美、印度等国,都有很著名的低龄杀人犯。
1968年,英国11岁女孩Mary Bell,残忍杀害4岁男童Martin Brown和3岁男童Brian Howe,被判处终生监禁。根据儿童心理学专家的评估,杀死两名男童对Mary Bell来说,只是一件好玩的事,她甚至把整个过程记录在日记里。
1993年,英国利物浦两名10岁男孩,虐杀2岁幼童James Bulger,并将尸体置于铁轨上,试图制造事故假象。庭审中,儿童精神病专家认为两名男孩“完全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最终,他们被宣判谋杀罪名成立。
有“天生罪犯”吗?
既然有这样低龄的杀人犯,那么,真的有“天生罪犯”吗?有“犯罪基因”吗?
1993年,遗传学家汉斯·布鲁纳研究了荷兰一个家族的基因(这个家族的男性成员具有很强攻击性,曾犯下纵火、强奸未遂甚至谋杀的罪行)。他发现,那群男子都拥有一种完全不活跃的MAOA基因(即MAOA-L基因)。
2011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犯罪学家凯文·比弗的研究证实,携带MAOA-L基因的男性更容易参加犯罪团伙。而且,如果亲生父母有过犯罪经历,他们的孩子即便在被领养后,也很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2012年,德国不莱梅大学神经病学教授杰哈德·罗斯,通过扫描罪犯的大脑发现,他们的大脑前下方均发生病变,产生一块黑色的“罪恶斑”。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前下方发生病变,那可以判断,他有66%的可能性会犯下重罪。
但携带“犯罪基因”或大脑前下方病变,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一定会犯罪。
加州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吉姆·法伦发现,他自己就携带有“犯罪基因”(他的家族有长达400年的血腥暴力史),但他并没有成为罪犯。他认为,他潜在的暴力倾向被快乐的童年所保护了。
如果一个人既有这类高危的基因,又在幼年遭受暴力或性侵,那么他成为罪犯的风险就会高得多。罪犯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
“基因给犯罪上膛,环境扣下扳机。”
你能改变他们吗?
“性善论”有一种论点说,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是因为Ta曾遭受不公正的对待。如果我们善待Ta,那Ta就会发生转变,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从前面列举的各种科学研究来看,这一论点是缺乏依据的。
对于一个幼年期的孩子,如果我们能够保护好Ta、善待Ta,那么,即使Ta携带有“犯罪基因”,我们也能大大降低Ta成为罪犯的可能性。
可是,对于已经成年的坏人来说,这一切都为时已晚:你不可能改变Ta天生的“犯罪基因”;你也不可能让时光倒流,回到Ta的童年,去阻止那些发生在Ta身上的暴力伤害。
Ta的邪恶人格,在基因的影响和环境的催化之下,业已形成。不是你我普通人多做一些劝说,或者对Ta好一些,就能加以改变的。
就像杭州纵火案中的保姆莫焕晶,无论主人家对她多么好,她是不会感恩的。因为她缺乏共情的能力,感受不到这种常人都有的感情。
尤其,她还是个嗜赌成性的赌徒。
赌博成瘾和药物成瘾具有相似性,都会改变大脑中的神经回路。2003年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赌徒的大脑前额叶区的活跃度较低,而这个区域是负责评估风险、抑制冲动的。
也就是说,赌博已经改变了她的大脑。你用对待常人的方式对待她,不可能得到相同的反馈。
你能理解他们吗?
像莫焕晶这样的坏人,很多人会去追问:你怎么不感恩呢?你怎么不羞惭呢?你怎么这么心狠手辣呢?你的良心都去哪儿了?
这种追问毫无意义。因为你不可能理解他们。他们的思维是异于常人的。
我曾听过一个故事:有两姐妹,她们的家人过世了。在葬礼上,姐姐遇到一位男子,怦然心动,一见钟情。可是,葬礼后,她四处打听这个人,大家都不知道他是谁。
不久,这个妹妹被谋杀了,凶手就是姐姐。请问,姐姐为什么要杀死妹妹呢?
我想了很久,推测:可能是这个妹妹也喜欢那位男子,姐姐因为嫉妒而把她杀了。可是,我答错了。姐姐杀人的原因是,她需要另一个葬礼,这样,她就能再度见到那位男子了。
——怎么样?杀手的脑回路,不是我等普通人可以理解的吧?
还记得广东保姆何天带毒杀10位老人的新闻吗?她毒杀这些老人,只是因为一个约定俗成的业内规矩:未做满一个月,老人去世,保姆可以拿到一个月的工资(何天带的工资是2600元)。
为提前十天半个月拿到工资,她就可以杀死一个人。为多拿一两千元工资,她就可以杀死一个人。试问,哪个普通人可以理解这样的逻辑呢?可是,何天带仅仅因为这样做对自己有利,就这样做了。
莫焕晶说她的动机是,通过放火救火让主人家感激,改变辞退她的决定。她只想到这样做对自己有利,而至于给他人造成危险,根本就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你是不可能理解她这种异于常人的思维的。
对他们,你只能:识别+远离
坏人在人群中是占一定比例的。这个比例很低。可以说,遇到他们,是一种小概率事件。
但是,遇到一个坏人,你可能遭受的后果却是惨痛的、不可挽回的,甚至有可能改变你整个人生的走向。
所以,他们的人数虽少,遇到他们的概率虽小,却不能不加以警惕。
前面已经说了,你善待他们是没有用的,他们不会以相同的善良来回报你。
可是,你激怒他们也是不明智的,因为很可能会触发他们的暴力倾向,使你自己和家人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对他们,你唯一明智的策略就是:识别+远离。
越早识别越好。
一旦识别,立即远离。
像这起纵火案中的男女主人,他们有很多次机会可以避免这个悲剧:
当他们雇佣保姆的时候,若对莫焕晶做一些背景调查,那么,他们就不会引狼入室。
当他们发现莫焕晶偷窃的时候,若立即报警、辞退她,而不是发善心继续容忍,那么,就不会坐视“小偷”成“大盗”。
当莫焕晶向他们伸手借钱的时候,若他们注重界限、察觉到她的贪心,那么,就不会把10万元借给这个来历不明的人。
当男主人做出辞退莫焕晶的决定时,若他们对人性的黑暗面有基本的认识,那么,就会让莫焕晶交出钥匙立即走人,而不是留给她纵火的时间和机会。
这一切的假设都不可能再重来了。
逝者已逝。生者悲哀。
我们在感到痛心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混沌、善恶俱存的世界。
我们直面这个世界的真相,增强分辨的能力,修炼强大的内心,才是对自己和我们心爱的人最好的保护。
收起我们的“圣母心”吧,坏人不值得同情。
我们的整颗心,都要用于爱护家人,爱护朋友,爱护自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