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威海春游回来之后,丈母娘就一直闷闷不乐。今天她终于忍不住向我们大倒苦水,事情的缘由却让人啼笑皆非。
原来她是跟团去的威海,这个旅行团带的全是中老年人,本来都是奔着玩去的,但由于大家各自生活习惯、性格不同,产生了一些小的摩擦。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短短的五天行程里,四十多人的队伍,竟形成了大大小小六七个小团体。
丈母娘为了自身利益,也被迫加入了其中的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中间还有个老大,有个张姓的女人跟在她屁股后面唯命是从(也真是一朵奇葩)。有一天,张姓女人不在,那个老大当着好多人的面却说起了这位姓张姓女人年轻时的风流韵事。丈母娘看不过去,晚上偷偷告诉了张,第二天老大和张姓女人就撕了起来,双方把脸都挠破了,导游差点报警。
丈母娘认为自己是仗义执言,但后来闹成这样,她也觉得过意不去,回来之后就一直闷闷不乐。在我们的一通安慰下,她过了五六天才缓过劲来。
说了这么一个闲事,无非是想引出一个话题,那就是旅行的意义。
本人最怕出门旅行,主要是景点游客太多、带孩子太累,本来想通过旅行放松一下,结果一通下来,弄得自己身心俱疲。
在这里,我突然想到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描写西湖景色的名篇佳作,其中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更是点睛之笔。诗词的大意虽不难理解,但是其中的意境却展现的淋漓尽致,反复吟诵,就如欣赏一幅水墨画作,令人回味无穷。
但是今天,我却不想更多的去赏析这首诗,我更感兴趣的是,白居易的西湖之行是怎样的?他当时是什么状态,竟然能写出如此之高的作品?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文学功底深厚吗?
我想,并不见得。
以当时白居易杭州刺史的身份,他的西湖之行,或许免不了有本地的大小官员跟随,他们前呼后拥,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阿谀奉承。或许也免不了有家眷跟随,带着一堆大小老婆,几个孩子,好不热闹。真的是这样吗?
我想,也并不见得。
像白居易这样的大师也是人,是人都有私心杂念,如果是上述如此嘈杂的场景,白居易不一定能够写出来。
大家应该知道,专业歌手在录音房能唱出极为空灵的歌曲,但是一到公众场合表演难免失常。那是因为在录音房他心无杂念,而在人声鼎沸的嘈杂声里他却无所适从。在极为安静的情况下,人们会变得感性,有爆发力。而嘈杂的场合,只会让人烦躁、焦虑。
我猜测,白居易的西湖春行,当时真实的场景应该是,周围一个人也没有,就只有他自己。
完成一场心灵的旅行后,安静恬淡、下笔从容,只有这样的状态,心绪才能怦然而发、油然而生。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妨抛弃杂念,在远或不远的地方,来一次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或许你会有更为美妙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