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是我们对蝉的另一种称呼,它在树上唱着“知了,知了”的歌,声嘶力竭,仿佛把整个夏天唱穿。
知了的叫声,唤醒我沉睡的记忆,脑海里便生出更多与它有关的内容。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夏天。
情形之一:几个小孩举着一根细长的竹竿,竹竿一端系上尼龙薄膜做成的狭长袋子,袋口是敞开的圆形铁丝。他们去干嘛?捉知了。知了在树上,躲得高高的,为了抓住它们,必须借助长竹竿。“知了”的叫声暴露了它的目标。循声而去,总能看到树干上趴着的知了,它们不止一只,有叫声激越的雄性蝉,有默默无声等着求爱的雌蝉。竹竿伸出去,悄悄靠近,只要不惊动树枝,多数能套住知了。袋口扭一下,压扁,知了插翅难飞,最后成为鸭子的美食。
情形之二:也是长竹竿,只是面筋取代了尼龙袋。刚刚洗出来的面筋特别黏,沾一团面筋在竹竿顶端,对准目标蝉,几乎百发百中。被黏住羽翼的蝉,动弹不得,乖乖就擒。
情形之三:树林里找知了壳。知了壳也叫蝉衣,是味中药材。可以换钱,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树木密集的地方,蝉衣多,搜罗起来,积少成多,然后去镇上的药材店换钱。
情形之四:撅地挖蛹。蝉的大半生是在地下生活的,那时候它们叫蛹,我们称之为“肉知了”。蝉蛹在地下靠针刺般的嘴巴吸食树根的液汁,5年、7年,甚至17年,暗无天日地潜伏着,一旦时机成熟,再钻出地面,破壳成蝉。过程比较漫长,孩子们等不了,决定撅地挖出那些深藏的“肉知了”。树底下的地面上,有一个个圆形小洞,它们是即将钻出来的蝉蛹通道。顺着洞口挖下去,总能有所收获。被捕获的肉知了,穿着厚厚的“盔甲”在光天化日下微微蠕动……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捕蝉的何止是螳螂?还有我们人类啊!
蝉的一生非常离奇,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地下,一旦出土,褪掉外衣,就拼命爬树,求偶。婚礼结束,蜜月期一过,便宣告终结。几年、十几年的等待只为了短时的欢愉,生命在最灿烂的时刻消亡。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知了的叫声觉得烦躁,其实,那是生命的赞歌,是生命的绝唱。想到这里,不由对它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