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慈悲心,耳畔响起了:“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我说的慈悲心,没有观世音菩萨的慈悲那么伟大,可以时常洒甘露,救众生于水火之中。
我说的慈悲心,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有了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独立行为能力的人都应该有的。
慈悲心,说到这个词,慈悲的意思在佛教里说的是慈爱众生,给一切众生于快乐;同苦众生,拔一切众生的痛苦。这么大的责任,这么大的成就,我想只有观音菩萨能做到吧,可惜的是观音菩萨是个传说,不存于现实。
我说我们都应该有慈悲心,首先是说建立在我们都是值得怜悯的基础上的,关于怜悯之心,第一篇已经论述过,具体我就不再一一了,免得冗长。
我说的慈悲,慈,是慈爱;悲,是共悲。首先说慈爱,其实更多的是给予,可是,关于给予的对立面应该是索取吧。我们常说,在对方没有要的情况下,我们主动给的,是付出,是快乐的付出;在对方使用各种手段向我们要的是索取,是被动的不愉快的付出。不禁让我迷惑起来,如果受者是同一个人,只因为他主动要和不主动要,结果就这么大的差别?其实,他要或者不要,是受者的意识行为能力受控的,而作为给予着,付出多少完全是受给予着意识行为能力受控的。这样看来,他要或者不要,我们给或者不给,完全是两个单独的个体单独的行为,因为有时候你愿意付出,受者还不一定要呢,或者说,受者并不因为你的付出而感到高兴。
如果说,付出之所以伟大,那么首先要有受者,倘若没有受者,付出,就必然是那么的虚无缥缈了,所以《道德经》里说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久的存在,是因为天地不因为自己的生存而自然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间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这不是因为他无私么?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关于这段话,我是这么看的,天地的伟大是在于天地养育的万物,换句话说,就是万物造就了天地的伟大;圣人的伟大在于圣人付出而不求回报成就他人,换句话说,是他人成就了圣人的无私付出。这么说,就说通了,慈,慈爱的付出,使其快乐,悲,共悲,使其远离痛苦。当然,要起慈悲心,个人觉得先要有怜悯心,如若不然,即便付出,也是不主动了,不主动的付出就不是真的付出了。
若果具备了怜悯之心,我们能够看到每一个人的值得怜悯的地方,感同身受,体验到他的悲苦,并许下让他脱离悲苦的誓言。我想,也就能做到慈悲了。
说到慈悲的代表,我觉得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感情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任何父母给予儿女的,是不求回报的,尤其是儿女生活不能自立的那段时间,父母,不断的付出让儿女能够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能够独立生存下去,直至父母和儿女彻底的分离。这里的父母不局限于人,其他的生命也是这个样子,比如,鹰妈妈与鹰宝宝,狮子爸爸和狮子宝宝等等……,不胜枚举。
父母对儿女的付出在于儿女的怜悯,可是,倘若没有儿女的承受,父母又何以为父母。圣人的付出在于众人的怜悯,可是,倘若,没有众人的承受,圣人又何以为圣人。按照这个逻辑推演到每一个人,那么,也就没有谁是伟大的,没有谁是不伟大的,因为恰恰是因为不伟大的人衬托出了伟大的人。如此看来,那些成功者的成功恰恰是建立在千千万万的受者的基础上,恰恰是受者成就了成功者。在我们生存的空间里所有的人和事物,都不是独立的,都不是没有关系,只不过是角色不同,付出不同罢了。
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每一个人的成就又是巨大的,大到可以成就身边和不在身边,直接或间接的和自己有关系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如此,就说的通了,每一个人的成就都不是自己的,都是因为别人的付出;每一个人的付出又源于每一个受者。既然每一个人都是付出的,而且那付出是那么的伟大,伟大到造就了身边和不在身边,直接或间接和自己有关系的每一个人和事物,那能做到付出这么伟大的也一定是圣人了,一定是菩萨了。
既然是圣人,既然是菩萨,那就要感同身受众人的苦痛,并把他们拯救出苦海,如此,也就共悲了,感受到了共悲,那付出起来也就是愉快的了,主动的了。
这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每一个人都是菩萨,慈悲之心必然是不得不起了。
人心大起,慈悲之心。慈爱众生,给一切众生以快乐,同苦众生,拔一切众生的痛苦。
个人拙见于此,其他不再一一。
礁石阶原创。 20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