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秀和慧能的故事中,说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慧能无疑具有更高的佛家智慧,但对于碌碌于红尘中的我们来说,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更有生活的启示,他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读了Joseph.J.Luciani博士的《改变自己——心理健康自我训练》,更体会到了修行自我心灵的重要性。虽然两者一中一西,一是传统的佛学禅说,一是现代的心理理论。
没有人生来就缺乏安全感,内心满是愤怒、无聊或抑郁。理论上,快乐应该们的自然状态,那为什么我们所体会到的快乐是如此之少,而不快乐却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常态呢?当然,有些显而易见的答案会摆在我们面前: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加、欲望膨胀、比较过多……我们很难再回到也很少会留恋以往那种自给自足、知足常乐的生活状态,我们带着各自的欲望与挥之不去的阴暗情绪匆匆行走在迷茫或清晰的道路上,很少有时间有意识有能力去静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Joseph.J.Luciani博士的观点是:我们的因先天和后天交替作用形成的不安全感使我们相信假想,特别是敌对性的假想,而不是相信事实。在书中,博士还提到了“反射性思维”,专门用来描述以前的,更原始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由不安全感驱动,表达为有自我怀疑、悲观或某种恐惧的倾向,具有破坏性。反向思维在一个人的成长年代即开始萌芽,如果意识不到它的危害性,也许它会贯穿生命始终。虽然它的重心可能会随着时间而转移,但思维没有变:自我怀疑、不信任、经常说“如果……该怎么办”。看到这里,我反射性地想到:我们有没有正在给学生们种下这种“反射思维”的种子?
当然,本篇文章的主题是改变自我,所以更多的是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的确,这种来源于不安全感的反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自己的生活,至今为止,也没能完全摆脱它的阴影。追究成因其实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第一步:看清自己的缺点。这里的“缺点”是指自己掌控思想的那些消极倾向。文中列出了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但;必须;担心或如果……会怎么样呢;不能;内疚;非黑即白的思路;犹豫;应该;辱骂(自己);不在乎;敌意;说谎;操纵;一贯夸大困难;宿命论思想(毁灭与忧郁)。这些词并非不能用,而是不能成为习惯,因为它们会使你的生活充满了怀疑和拒绝,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你的生命能量。第二步:分清事实和想象。感觉、预测、猜到别人心思都不是事实,也不要再把它们当作事实。当你处于困境,心理挣扎或情绪十分激动的状态时,你要弄清楚自己的反应是针对事实还是针对假想。记住,事实是可以证实,可以观察得到的客观现象,而假想则是基于你的理解、判断和你对某些可能性的预测。如果你把假想(消极思想、恐惧、怀疑等)当作事实,你的假想就会真的变成现实(失利、不成功、遭排挤)。同样,如果存在于心的是积极的想法,也就会出现积极的效果。第三步:不要听信杂音。一旦你意识到反射思维在左右你的思想,就停止听命于它!还可以进一步地找到并运用一个适合自己的心理图像,比如:关上防水门、踢足球、击打身体、管教孩子、释放气球。第四步:遗忘——忘掉自己在困境中的挣扎、忘掉不安全感,忘掉反射思维。书中提供了三种遗忘方法:频道转换、建立自信、冥想。第五步:自我激发。这是与前面四个步骤密不可分的部分,做好这个延续动作,可以摆脱不安全感控制的生活,步入自己想要的生活。
改变自我也许不会立即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但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经历。决定结果的不是事件产生的原因,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以及处理方式。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生命的长度无法预料,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快乐,不断努力,拓展自己的生命宽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