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核心就是要建立自己的知识或者认知体系,这一点毋庸置疑。
而问题或者说困难的地方在于,怎样有效建立起这个体系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1为什么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反面来思考,即碎片化信息的危害:
❶ 信息大爆炸。一个硬核知识点被拆分成若干个碎片化信息,加大了信息接收量(同时必然会占用更多的时间),同时也减弱了读者的信息处理能力。
❷ 被拆分的信息都是以小点为中心来铺开,不利于读者看清全貌,掌握核心的知识点本身。
❸ 一个个硬核知识点被拆分成若干个碎片化信息,加大了信息的膨胀程度,让读者花在选择上的时间和成本增加。而选择的时候只会耗费人的精力但是并没有在学习。
❹ 因为所有的信息都是分散的碎片,很难记住和吸收,更不用说具体的应用了。等于没有真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看过就过了,跟自己并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深入关联。
❺ 读者花了时间和精力在这些信息上面,但是你能看到效果并不明显,也就是效率不高。这样的状态会让人焦虑,浮躁。加大学习压力。
这样再来看系统化体系化知识的优点/意义就更加明显了:
❶ 吾生有崖而知无涯。每个人的注意力,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互联网时代信息越来越膨胀,大爆炸已经很久了,而且看不到终点,信息量只会越来越大。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提高效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减少花在不必要或者低质量的信息上的时间,从而把这些宝贵的时间放到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比如看优质的阅读材料,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或者做其他任何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等等。排除低质量信息从拒绝碎片化信息开始,从一个个概念知识点开始积累,让你的大脑信息由核心的硬知识点组成。
❷ 系统性地学习和分析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大脑的认知能力,而这可以帮助你更高效地分析处理其他的信息。也就是说通过处理复杂信息这一锻炼,你的大脑会越用越好用,越来越灵光,越变越聪明。
❸ 因为有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在看到一些碎片化信息的时候你会很清楚它归属于哪里,是什么体系里面的一部分。因为心中有全局,你就不会轻易慌乱,焦虑,浮躁。
2怎样开始建立知识体系
关于怎样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有几个必须明白的前提观念:
❶ 要重视概念的收集。知识是由一个个概念通过不同的逻辑关系组成的,理解和吸收了概念对知识点的掌握有很大帮助。
❷ 要重视一切素材的收集。素材不仅仅包括概念和知识,它是一切可以用来丰富支撑你任何理论的材料。
❸ 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比如统计与概率论,历史方法论,逻辑学等。
而这一切都可以从提问或者学会提问开始。
从提问开始,由一个个问题为起源,串起那些概念,事实,以及公式案例等等,而且在吸收这些已经串起的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引导自己向着下一个方向和目标去思考,追寻。有些问题则可以在短期内通过思考积累或者学习很快找到答案,而有些问题甚至是需要几个月几年甚至终其一生来探索的。
之前就经常听过高效的学习是要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学习的,这话也没错,但是太宽泛。或者说这只是一个理论,并没有给出方向。下面列举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的5个核心步骤,同时以阅读一本书为例:
➀ 确立阅读目标。这个明确的目标怎么来的?(你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➁ 这个目标跟你之前的知识有什么关系?(你已有的认知中哪些部分与这本书的主题相关?)
➂ 在这次的学习中有哪些地方补充或者完善了你的问题?(你学到了什么,以及这些东西怎样与你之前的知识建立联系?)
➃ 又有哪些地方与你之前的所知有所挑战和冲突?(这本书的内容有哪些与你之前的知识有所不一致?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些挑战?)
➄ 更进一步,这次的学习中又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是无法轻易解答但是又值得自己长期探索 的?(深入思考找出更接近事物本质的问题,作为长期探索目标的一部分)
这样的学习是以学习者自己为中心的主动探索型学习,而不是传统的被动接受型学习。
回想我们从小到大的课堂,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情况:每学期开学发新书大家高高兴兴领书回家,然后每次上课都是打开笔记本认认真真等着老师讲重点,然后一笔笔做笔记(很多时候甚至全部照抄老师的板书),这个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是编制好的教材或者讲课的老师,我们扮演的都是吸收者或者“搬运工”的角色。整个的这个过程唯一的思考可能体现在课后习题那一部分。就是做题的时候又不会的,然后问老师该怎么解答。老师通常就是把问题再演绎一遍,答案出来了就可以了。这样的学习只是完成了知识的传递,而我们每一个学习者的心智,并没有被很好的开启,所以对于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的探索和建立是非常不利的。
这个过程中很少有人关注每一步做的原因或者内在的动力是什么。也所以每一堂课基本都是收效甚微的。
我自己就在这个过程中深有感悟。高中阶段尤其明显,学校为了应对高考基本上是题海战术。在那样的情况下,6门课程,时间精力根本就不够用。各科的成绩就像是打地鼠一般,这科拿高分了另一科排名掉下来了,分数跟时间精力的投入成正比。核心原因就是一直都是被动吸收知识,甚至只是碎片化的知识,并没有很好的联系起来。
而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和《新生- 7年就是一辈子》中反复强调过,自己在少年上学的过程中有一个得益于母亲的好习惯,那就是每学期发新书之后就会把每本书的核心概念都看一遍,背下来。因为每一本书说来说去其实都是在诠释那些基本概念的。所以他上课的时候目标很明确啊,只要抓住相关的核心概念部分弄懂了就可以了。其他时间即使开小差或者没有那么认真学习成绩也不会差。记得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也在之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刻意留心遇到的概念,并且逐一加以整理和归纳。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我也才刚刚从浅显的小溪驶入。面对这一片广袤辽阔的大海,开始适应转变期的风涛浪潮,刚刚学会把握方向以及驾驶自己的航向。但是,我知道路还远。
不知道能否“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是一定“长风破浪会有时”,但我相信这个遨游的过程本身就是成长和收获。
我是阳光舞甜橙Clare,践行读书写字,运动健身,法语画画。
相信积累的力量,踏实践行,和时间做朋友。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那就关注我的简书账号吧,我们一起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