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方,关注@库小七站长,和你一起实现个人成长!
文/秋影(库小七站长学员)
鲁迅在《致颜黎民》一文中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从去年冬天加入“库小七写作训练营”之后,我就读到了很多以前自己没有涉猎的书籍。有些书籍呢,感觉自己很喜欢,比如《小狗钱钱》《白话史记》《走出非洲》等,还有些书籍呢,读了之后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所以我就一直在想,我们读这些不同的书到底有什么意义?怎么能够较愉快地完成自己并不是特别喜欢的书籍的阅读呢?
今天的分享,一方面是结合我自己实际的阅读情况进行归纳,另一方面是查阅了网上的一些资料,两者做了一下整合,希望通过这次分享既能增强自己广泛阅读的信念,也对大家的阅读稍有帮助。说的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朋友在后面讨论交流的时候能够及时指出来,以便让我更好地向大家学习。
01
O N E
改变个人思想观念深处的偏执,重新建立广而专的阅读认知。
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半过,是每一个成人的感觉。现在想好好读书,使自己在读书方面有真正的提升,就必须改变自己个人思想中“只读自己喜欢的、能读进去的书籍”的这种偏执,建立必须要广泛涉猎、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有所专攻才是阅读根本的认知。
为什么要阅读种类不同的多样书籍呢?
因为知识是可以迁移的,而不是分裂的,你无法预知到底什么样的知识会帮助到你,所以大量的基础性阅读就是我们每一个阅读菜鸟的基本储备。
王安石“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六经》《素问》《百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家夫女工,无所不问”,所以他的文章才能纵论古今、传之于世。至于梁启超、鲁迅、郭沫若涉猎之广、博学多才,更是人所共知。英国著名哲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可谓说透了广泛阅读的种种好处。
回到我们自己来看,对于小七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各种书籍,不能从思想认识上排斥,而要愉快接受,坚信凡有所读,必有收获。比如潇雨前两天分享时就提到,她阅读了《根本停不下来》之后,对学生的网瘾有了全新的认知,所以可以更有耐心和方法的帮助学生逐步解决网瘾困扰。
日本有位畅销书小说家,也是解剖学家,同时也是茂木健一郎的恩师养老孟司先生特别喜欢看推理小说。据说,养老先生的电子阅读器里收藏了上千本推理小说。你想他明明是做解剖学的,怎么看推理小说呢?但正是因为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积累,使得他写的东西具有深度和丰富性。因此他所撰写的《傻瓜的围墙》等书籍,一度登上畅销书榜首。
02
T W O
打开个人眼界和胸襟,提升阅读理解、讨论思辨的高层认知和感悟能力。
咱们去年在群里面讨论凡尔赛文学的时候,张婷写的《只要你认知高远,任他凡学上热搜》对我的启示确实很大,就让我认识到了读书就像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不同观点、对待生活中的不同人一样,肯定有合胃口的、有不合胃口的,我们一定要打开自己的思维格局,让各种学说、各色人等都有他的立足之地,自己只需要通过持续性学习,理性去看待分析眼前的人事,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丰富自己的积淀,继续走自己的路就行。
读了张婷的这篇文章之后,我走出了“绝对认知”的错误思维,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不认同的观点、不想做的事不再是一棒子打死,而是以宽容的态度先接受现实,再思考辨别,最后选择性地汲取对自己有用的营养。
同样,对于自己原本不喜欢的书,也可以先读起来,读过之后再或吸收精华、或批判糟粕,这才不会使我们这些读书菜鸟囿于自己狭小的阅读领域,无法睁大眼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03
T H R E E
针对不同书籍,采用不同的读法,不苛求本本精读。
有的书呢,我们可以细读慢读。我最喜欢的一本小说是《简爱》,这本书我前前后后已经读过可能不下五六遍了,每次读呢,都有这个时段阅读的不同收获。所以呢,反复阅读,可能是我读自己喜欢的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有的书,抓金句亮点。库小七老师去年推荐阅读的《小狗钱钱》,当时一听到说是童话故事,我其实是有一点抵触的,但是读完之后呢,确实对我自己在日常理财方面的启示还是比较大,让我真正理解了中国人说的“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的真谛:金钱是中性的,既不好,也不坏。只有当钱属于某个人的时候,它才会产生好的或坏的影响。
还有去年最后读的那一本《72堂写作课》,就像米粒一样,我在初读之后呢,书评自己真的不知道写什么。最后翻来覆去看了一下,就感觉书里边有一节说到了读小说不能计较小说故事情节的真假,否则呢,就是不会阅读小说,没有抓住小说本身的文体特点。
由此发现,我以前有时候读小说的时候,也会纠结于“这个故事到底是真的假的呀,这个故事也太假了吧”这些想法里边,但是看到《72堂写作课》那一段分析后,我终于想通了,小说本身就是以虚构为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通过虚构反映的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化主旨。我们尽可以通过欣赏故事,思考主旨带给我们的认知改变,而不是纠结故事的真假。
04
F O U R
借助有声阅读来推进纸质书或者是电子书的阅读。
我从去年冬天到现在,通过喜马拉雅来听四大名著,现在已经听过了《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也只剩最后几回了,现在内心特别期待开启《三国演义》的听读。
有声阅读的最大好处是节省时间,我可以在干家务,或者是洗漱、吃饭、走路、乘车的时候随时收听。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听外放,有其他人或出门的时候就插上耳机,特别方便。听有声阅读的时候,辅助纸质书的阅读,我觉得能够大大提升阅读兴趣,增强我对内容的理解。
这两年我在读书的过程当中,为了营造家庭的阅读氛围,也会把一些书推荐给老公和女儿。过年期间,我先有预谋地和老公一起观看了《走出非洲》这部电影,然后告诉他,电影是个爱情片,是为了吸引观众,增强故事性,主要围绕凯伦和丹尼斯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讲述的,原著则主要表现作者对非洲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的眷恋,我顺势把书推荐给他阅读,为了激发他的阅读兴趣,让他找出电影和原著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然后和他探讨电影剧情以及小说写作的意义。这个方法对于平时不读书或者是不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比较有用。
05
F I V E
可以打破常规的阅读方法,尝试一些新鲜的阅读方式。
1、有些书完全不用从头读到尾。
读书的时候呢,可以先读目录、前言和后记,或者先看一些推荐语,也可以去网络查询该作者的介绍,对书籍的写作背景有一个整体了解,这样再去阅读的话呢有可能就比较容易读得进去。
我去年冬天让学生阅读《水浒传》,直接让他们读到第72回“梁山泊大聚义”即可。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可以不读,从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第一个水浒英雄史进这儿读起,集中在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李逵、吴用等这几个重要人物以及他们的相关故事,既减少了学生对长篇巨作的畏惧,又能节约他们的阅读时间。读了一个月之后,又利用校内时间,在班级配合搞了一次语文专题活动“水浒英雄故事会”,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领他们走进名著阅读比较有效。
2、 在设定期限内进行有适度紧张感的阅读。
本次小七老师设计的两周一本书的阅读计划,时间比较宽裕,还有在微信群里边配合进行的分享,让人感觉既活泼又充实,节奏较稳。
3、 大人也可以读一些有插图的书籍,让阅读的感受更丰富多彩。
女儿最近读了余秋雨的《行者无疆》,特别喜欢国家地理出版社那一版带插图的设计。我对比了一下,带插图的这版确实更讨人喜欢,既缓解了阅读疲劳,又带给人新鲜的视觉冲击,图文结合更有利于留下深刻印象,不失为大众阅读的一种较好的推广方式。
06
S I X
让阅读变得可视化,赋予阅读特有的意义。
让阅读变得可视化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架。
先有书架,就会去买书、读书,然后才会动手输出——写作,这样就会让阅读变成一个前有准备、后有延伸的特别有意义的过程。
第二个建议是深入接触实体书。
我接触实体书的第一个行动是逛书店。隔一段时间逛一逛书店,成为了我的一大喜好。在书店里面漫步,看到丰富多样、品类繁杂的书籍就会激起买书的冲动;看到书店里面如饥似渴阅读的老老少少,就会一遍遍在心里重温阅读的誓言,坚定阅读的信念。
所以,我每次在书店里面走动的时候,都会特别的喜悦、满足。带着精挑细选的几本书走出书店的时候就感觉内心特别的澄明通透,感觉自己仿佛是驾着五彩祥云脱尘出俗的仙子。
现在偶尔出外旅游的时候,我也喜欢去当地的书店转转;平时外出的时候,尽量在包里边带一本相对轻松易读的书籍。
接触实体书的第二个行动就是尽量读纸质书。我现在呢,不太喜欢读电子书。电子书的话,一般是读一些网络小说,把读这种快餐文学用来消遣。如果想让自己有一些思考或者积淀的话呢,我还是喜欢读纸质书。我喜欢可以在书上面随时写写画画的感觉,书放在手边可以随时翻阅的踏实感也让我特别着迷。
我觉得,这可能是受自己以前阅读习惯影响的缘故吧,其他人完全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在电子书和纸质书之间自由选择。
07
S E V E N
实在不喜欢的书,可以交给时间,让时间帮助你去做出选择。
比如人年轻时,往往喜欢读小说、幽默故事,人到中年,就可能会比较喜欢平和、恬淡的散文;当学生的时候,因学习需要,就要读老师、学校布置的一些必读书籍,到工作的时候就因为工作需要,可能会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而在人际交往方面呢,有时候为了历练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心智,就要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就像这几年心理咨询师成为热门行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也就大行其道。这是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个人读书的喜好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说,对于我们实在不喜欢读或者读不进去的书籍,完全可以放一放,说不定过一段时间或者过一两年、几年之后,就会喜欢阅读,读之后会有自己新的理解和收获。
正如一棵参天大树想要枝繁叶茂,定会把根深深扎进土壤,在尽可能广袤的土地上挺起自己的身躯,才方可立足于天地之间一样,我们唯有竭尽所能地阅读各种书籍,汲取精华,然后融会贯通,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能力,拥有一双慧眼,看穿世事。
要是更功利地讲,一个内涵深厚、知书达理的人,人们定会被他的学问所折服,这对他来说不是更容易交到朋友、并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吗?
胡适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群里的小伙伴们,让我们与书相伴,在丰富多样的书籍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