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就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强调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活力既是发展水平的反映,也关系未来发展的潜力,我们要用心领悟总书记对人才事业发展的殷切期盼,聚焦短板桎梏、突出问题导向,真金白银引才,真材实料育才,真情实意用才,真抓实干留才,栽好“梧桐树”、递好“橄榄枝”、打好“感情牌”,以爱才敬才的磅礴“大气”,汇聚近悦远来的满满“才气”,真正把人才优势转变为破解高质量发展胜势,让平罗因人才而精彩,让人才在平罗更出彩。
坚持“增量”与“提质”并举,精准破解“引不来”“育不好”问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首要优势。平罗地处西北边陲、毗邻银川,地域引才的“天然劣势”和虹吸效应的“磁场态势”并存、体制薪资的“配置不优”和产才互融的“黏合不紧”共现,在白热化的“抢人大战”中逐步趋于平庸,进而演变成制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本源性问题。人才引进,贵在供需匹配,要把人才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找准产业和人才融合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高精度匹配人才供给。紧扣县委“1233”的方向路径和战略任务,围绕“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发展布局,精准编制产业图谱、人才地图,科学建立“人才编制池”,健全产业紧缺人才需求清单,依托新型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现代化工、全域旅游等区域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和发展短板引进人才,以产聚才、以才促产,在“延链、补链、强链”方面下功夫,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要协同化引育智力资源。依托“绿色氰胺之都”“国产大飞机轮胎”等旗舰型项目加大领军型人才项目引进,搭建“学术交流+项目对接+人才引进”联动平台,持续巩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博士论坛成果,共同发布高精尖紧缺性人才需求目录,扩大引才“朋友圈”,构建“政产学研教”协同的人才开发体系,走好人才协同引进和自主培育并举之路。要前瞻性布局创新平台。充分考量自身经济体量、产业布局、区位条件等因素,围绕“平罗种子”“特色冶金”“碳基材料”“精细化工”等优质产业集群,积极对接重点实验室、专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建设一批重点创业孵化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引育平台,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良性循环,持续提升人才承载能力,让创新飞地实现人才“借梯登高”。
坚持“成长”与“成才”共进,精细破解“活力减”“后劲弱”问题。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县域用才行政化现象和“官本位”倾向的“壁垒”仍在、引用脱节的“通道不畅”和评聘体制的“唯度制约”共存,在竞相争流的一线用才火热实践中造成浪费、出现颓势,进而演变成“敬而不用”“用而不活”的人才工作虚假繁荣现象。人才成就发展,发展造就人才,要创新“不拘一格用人才”机制,匹配最佳资源,创设最佳条件,让各类人才“人尽其才、各显其美”。要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坚持向改革要效能,改进人才引进集聚机制、培养扶持机制、激励奖励机制、服务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学术市场社会多方参与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激励体系,以品德、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人才扶持体系,打通人才选育留用中的机制障碍,推动人才管理更加科学、评价更加公正、激励更加鲜明。要完善弹性用才机制。积极推行柔性引才、“揭榜挂帅”“擂台比拼”等创新机制,探索开发园区人才举荐机制,推行人才“双聘制”,持续打造黄河流域区域合作和校企、校地合作平台,尝试校企共引、共育、共享高层次人才,抓好实用人才培育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运行,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拓宽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实现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更优配置。要构建包容大气环境。创新实质是摧毁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探索、失败、再创造、成功”是基本范式,以人才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实现效能变革,必须坚持“纳新容败”并举,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为人才提供创新失败兜底保障;合理认定容错免责、从轻处理情形,为人才施展本领“减压松绑”,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安居”与“乐业”同圆,精心破解“服务软”“流失快”问题。对待人才,事业是感召力、环境是吸引力、服务是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和公共资源的“相较薄弱”同在,服务保障的“准度不够”和发展成长的“空间受限”俱存,让既拼“硬实力”又拼“软环境”的聚才留才沃土养分流失、逐步贫瘠,进而演变出现了人才请不进、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局。人才生态好则群贤至,要持续优化服务环境和保障力度,让政策执行有力度、保障投入有准度、服务落实有温度,全力营造拴心留人环境。要全方位深化人才政策支撑。始终牢树“人才为本、人才优先”的理念,上接县域发展战略,下接用人主体需求,发挥政府行政在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保障等职能保障作用,不断加强政策体系更新迭代、集成融合,探索“一行业领域一人才规划”“一工业园区一人才方案”,提升政策制定与发展所需耦合度,以更具含金量的政策优势激发人才红利。要全周期强化人才投入力度。既立足金融支撑“硬资源”,也配齐知识保护“软要素”,健全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体系,打好“人才拨”“人才投”“人才贷”等组合拳,搭建人才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桥梁,强化人才金融支持力度,充分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赋能人才发展,为优质人才项目提供创投孵化、创业投资、基金运作、知识产权质押等专业化、多层次的服务支持,不断提升人才金融对产才融合的“催化活性”。要全景式优化人才关爱服务。坚持从需要处发力,向薄弱处用力,以“一把手”人才项目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人才机制,增进人才政治认同,打造“一站式”集成人才服务中心,构建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务“一站供给”、人才发展“一帮到底”的服务闭环,“一人一策”解决高层次人才个性化需求,用敬才爱才惜才的满满诚意和重才用才留才的实际行动构筑人才创新创业、成长成才的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