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给大家分析了《维摩诘所说经》中的一个情景:
维摩诘居士得知文殊师利菩萨要来看他,于是,他把屋子全搬空了,只放了一张床,自己躺在床上,等着文殊师利菩萨的到来。
我们借用“源头甲骨文”字义中的“重叠结构世界”原理,分析了维摩诘这么安排的意图。
维摩诘把“屋子”用来表示他在“显性世界”中的显性人体(肉体),把“床”用来表示他在“隐性世界”中的隐性人体,而把躺在“床”上的他,用来表示被承载在“隐性人体”中的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在佛教中的其他名称挺多的,比如:如来藏、圆成实性、真如自性等,在道教中则称为:元神、谷神。
也就是说,维摩诘这么安排的意图是:想告诉一会儿到来的文殊师利菩萨,他希望与文殊师利菩萨进行一场“两个阿赖耶识”之间的对话。
我们来看《维摩诘所说经》中,维摩诘一看到文殊师利菩萨进来时,是怎么说的。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这句翻译成大白话是这样的:
看到文殊师利菩萨进来的时候,维摩诘先客气地说,文殊师利,这一路还好走吧。
还没等文殊师利菩萨回答,就紧接着说,我希望来探我病的,不是承载你的阿赖耶识的文殊师利的肉体与意识,我希望与真正的你——你的阿赖耶识进行对话。
文殊师利菩萨的回答也非常到位!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这句翻译成大白话是这样的:
文殊师利菩萨说,居士,您说的话的意思我听得懂,我来看您,一定是我的阿赖耶识。
(潜台词是:否则,会被你怼得回家的路走找不着的)
接着文殊师利菩萨说到:怎么证明是我的阿赖耶识来看您的呢?您看我这么说对不对,虽然,我是一路走来的,一会儿还得自己走回去,但是,我的阿赖耶识在隐性世界中,却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原来的地方,一直在那里待着,我俩的阿赖耶识虽然相互看不到,但是,可以借助我俩的肉身进行对话。
文殊师利菩萨说完,确认过维摩诘的眼神,知道维摩诘明白了,这确实是“两个阿赖耶识”之间的对话。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开始了提问……
文殊师利菩萨这段回答,讲的是他对自己的阿赖耶识的体会,在古代的知识背景下,特别是维摩诘那个时代,一般人要感受到文殊师利菩萨这样的体验,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今天的知识与科技应用背景下,要理解文殊师利菩萨对自己阿赖耶识的体会,是比较容易的。
这就好比游戏玩家在玩“虚拟现实游戏”,“游戏角色”就好比是“显性人体”,“游戏操控设备”就好比是“隐性人体”,“游戏玩家”就好比“阿赖耶识”,“游戏玩家”操控“游戏角色”不管在游戏场景中走多少路,在“游戏玩家”的现实中,“游戏玩家”那里也没有去过。
“虚拟现实游戏”的结构,与“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三层人体的关系很像。
《维摩诘所说经》是一本很有趣味的经,借助「源头甲骨文」与「虚拟现实游戏」能帮助我们解读出其中真正的趣味。
「源头甲骨文」并不是为了承载当时中国人的语言而创造的文字,而是为了向后世传递「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练习「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特种图示。
所以,「源头甲骨文」的内涵,与我们所理解的甲骨文字义是完全不同的。老子在函谷关是用「源头甲骨文」字义写下的《老子真经》,其内容与《道德经》完全不同。
《道德经》是后世学者在看不懂《老子真经》字义的情况下,根据当时的知识背景,比如:易经以及社会政治需要,借助通假、缺字、衍文等校注方法,重新编撰的一本书。
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的电子书:发现《老子真经》——从人类文明整体进程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上篇)已经出版,上架书名:老子真经。
有兴趣的网友可在当当云阅读、kindle、掌阅、百度阅读、京东读书中搜“老子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