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最近的复习。觉得有点夸张。明明知识点是先去了解,再去理解了,最后能够应用和输出。
而自己复习英语的时候,只做了一件事:把英文翻译成中文,或详细或粗略看一遍。就认为自己达到了复习好的备考状态了?????哪来的自信??
这仅仅只是第一步好吗。哪来的错觉觉得完成了大半?可以上考场了?
经历了傻炯和普通一本同学对python的区别,意识到:学习力才是制胜之道,在学好一门的基础上,能够处理,别人给的一些新的问题。这就像很久以前看的那个北大的日记一样。大学四年,或许学到的知识并没有用,但是。却发现自己可以在两周之内运用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完成论文。这或许就是学习力的应该有的定义。那么你平日里苦学,不应该觉得学习新东西一定是时间堆出来的,时间是一个很重要因素,但是不是唯一因素。这是一个多因素的决定。
方法,策略,如何去理解新知识,新东西,如何融入已有框架,如何突破难点,如何搜集处理信息,如何对自己精力的管理,这些都是影响因素。
我认为:也只有协调了各个方面的因素,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而不是单纯强调内心的坚韧和吃苦,单纯强调忍受。这样只会使自己处于崩溃的边缘,终有一天会熬不住,因为这本不是学习新东西该有的热情和态度。
所以现在完成课程作业,本质上是建立一套逻辑,让你在以后处理新事物的时候能有一个思考的纬度和方向,能去平衡各方利益,择出最优。
所以对专业知识需要自己去丰富整个架构,学校和老师能带领的只有骨架,而且多数老师炒冷饭的问题有多严重,懂得都懂。理由是时间不足,讲重点。考核也只会考核重点和骨架。那么处理实际具体问题的能力很明显只有两条路:1.去实践出真知,用犯错来弥补。2.自己去详细涉猎这方面的知识领域,因为80%的问题都已经有人遇到过,思考过,研究过,处理过,所以这些东西就需要你花费大量的而在时间自己去探索。
我想大学期间还需要克服的另一个困难就是:环境和周围群体的整体价值观。
因为不知为何从被师兄师姐自己部长,周围舍友,舍友的部长,朋友圈。等多个方面的思想灌输,灌输思政类是水课,通识类是水课,可以不听,考前零时抱佛脚就行了。从一开始还会认真听每一堂课,渐渐的,开始上课玩手机,聊天,刷知乎,逛淘宝,都不愿意去听课,因为感觉周围的人都没有听,成绩也都还行。为何我要去认真听?想着用来看点有用的专业课书籍,或者做做作业,完成工作室任务。后来更可怕的是将这种不听课的习惯,不认真对待的习惯,带到了英语课,带到了专业课,带到了数学课,以至于最后带到了生活中,工作中。这是非常可怕的情况,潜移默化。
现在就有个疑问:
被同化了大众的价值观,是正确的自然结果?
还是因为缺乏自身自制力所导致的?
多数人的价值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吗?
那是最优的决策吗?
还是说成功和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追求自己的卓越只能听信自己内心的要求:认真对待每一样事物。所以需要摒弃这些噪音,坚持内心的思考与判断,以及做出终于自己,终于未来的抉择。
我想我应该知道答案:多一些看起来的笨拙和愚钝,少一些功利动机,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
有一些事物,自然会在后期你遇到的事情中,助你成为有准备的那一个,厚积薄发或许就是这样了。
那现在回到自身,既然整一个学习事物的意义和逻辑是这样的,那么现在自己自然而然应该全心全意关注所学的东西,因为终将会铺垫成未来的基石。
那就没有理由以:考试不考为由放弃对事物整体和本质的认知的探索和追求。
所以对待新课程也好,复习也罢,应该都拿出百分之两百的精力和热情来对待,因为这是在探索自己的治学之道和处理事物的方式。而这个过程本身需要探索和不断改进。
最新感悟:精读是最快了解和学习的方法,因为只要阅读能力没问题,有一定的相关基础,精读是最快理解作者想表达之意的方式。
(如果没有基础就去铺垫,铺垫:就是去了解相关知识和理解相关对象之间的关系,还有明白相关环境对对象的影响因素。)
只是有时候:受限于时间的有限性,需要理解整体时,也不能采用精读。
但是精听,精读,都是最快进入这个领域,且最优的成长路径。即使集中精力完成事情确实会速度放缓,甚至可以说是慢。但是也唯有如此,才能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联想自己记忆。
考试周以来,时间的充裕,只专心做一件事,复习一科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开始关注效率和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所以是应该给自己留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来思考。特别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以后的工作安排,那就不可一个接一个,而应该有时间反思和总结。
希望将来有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自己想读的书,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快与慢,对与错。
记于2019年12月21日上午11:2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
配上我最爱的明星,希望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