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涉题甚广,主题过大,笔者只是品茗之余,一时兴起,有感而发,遂提笔写字,随性而为,故称“漫谈”,只求表达大略之意,不求句句精准到位,读者无需过于严肃推敲,只做闲时之笑谈即可。
古往今来,时代变迁,除了特殊的一些简短时期,普通百姓对知识的向往之意,对文化人的敬畏之情,却是一直未曾改变的。人们常常对学识渊博之人敬称为“大学问家”。那么,何谓“学问”?“学问”又从何谈起?却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从人类产生文明以来的几千乃至上万年,知识文化内容不断更迭修正,而体量也呈指数级增长,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学问”的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也是大为不同的。
有人说“学会用火”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亦有人称“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真正文明的起源。无论哪种说法更言之有理,有一点却是不言而喻的:文字的产生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为只有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经验才得以记载,进而传播,并不断延续。在文字诞生伊始,能“读文写字”者,即可称之为“有学问”,其中佼佼者,有幸成为官方档案记录者或者民间史料记载者,那便是名副其实的“大学问家”了。
中国古代文化兴盛、学问成型的标志性开端,应该从“老子”算起。而他的代表作《道德经》开创了道家的先河,后被“庄子”等人继承发扬。道家主张“以道为本,自然无为”。老子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大概意思就是“道”是万物本源,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形而上学”之讨论了。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四分五裂,诸侯各自称雄一方,各国开放政策以延揽治国人才,有识之士得以重用,虽然各国战乱连年不断,文化思想却空前活跃,于是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家孔孟,道家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以及兵家孙子,阴阳家邹衍等。那真是学术自由,学派纷呈。称这段时期为中国古代文化最为鼎盛之期毫不为过。而其中以孔孟的儒家思想最为著名,影响最为深远。儒家起源于周朝礼乐之传统,孔子将其演变为仁礼思想,以及治国之仁政王道。但被厉行法家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惨被压迫。谁知,汉武帝听信董仲舒谏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时间,儒家兴盛,儒生发达。究其原因,是因为彼时的儒家思想已经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非常便于封建王朝统治者统一民心,稳固政权。话题扯远,回归正题:这个时期的“学问”更以“思想学说”为主,其中夹杂“道德修养,礼仪之法,治国之道,哲学讨论”等,包罗万象,这个时期的“大学问家”更多的是“思想家”。当然,此时的大文豪“屈原”是为数不多的文学家代表者之一。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文化亦然。自从儒家思想统一天下,成为帝王之本,其它流派的思想家很难有出头之日。于是之后的将近两千年间,“学问”一词的定义发生转变,我认为,可从两方面入手分析。于官方而言,学问可从科举及第得以体现。于民间而言,学问可从诗词歌赋,书法散文体现。先论科举。称“科举”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伟大的制度发明一点不为过,因为它使得普通老百姓有了“不论门第出生,中举即可富贵”的珍贵机会,也催生了官员素质较高的“士大夫阶层”。在儒家“尊卑有别”的阶级思想下,“范进中举”之怪状也就不足为奇了。起初的科举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强调帖经墨义,其实就是考察经书的背诵,考试者只要书读经书即可,却不能考察其真能力。于是,“明经科”逐渐被强调发挥创意的“进士科”所取代。而作文类似于今天的议论文或者美国的GRE考试,考试者需要从经文解释,时局评论,治国之道入手,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言之有理,论述严谨。既要顺应当时皇帝的统治思想,又要体现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这是对智商和情商的双重考量,录取比例极低,难度极大。当然录取者自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不必说。所以,于官方而言,中举者自然是学问家,而状元榜眼探花等人更是天之娇子。再谈“民间之学问”。封建王朝时期的民间学问主要以诗词歌赋,书法散文为主。其中唐朝之前著名者有:西汉司马迁,东汉班固。三国三曹四聪,东晋王羲之王献之,晋朝陶谢(陶渊明,谢灵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啥的就略过了,感觉功力不够)。而唐宋时期,堪称中国历朝历代诗词之鼎盛时期,著名诗人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初唐四杰中,我尤爱王勃。一篇《滕王阁序》足以傲视群雄,碾压全宇宙(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修辞了)。《滕王阁序》的文采之精彩程度,实是其它任何诗词所不能比,堪称人类之极致作品,称为神作亦不为过。一句“落霞与孤鹜与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乃千古佳句,折煞万千诗人。而类似的精彩语句文中却比比皆是,可惜天妒英才。古诗造诣方面,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隐王维,堪称巨匠,自不必说。其他诸如小李杜(李商隐,杜牧),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也造诣颇深,其实“边塞三王”功夫也是相当了得。而宋词方面,以唐宋八大家为首。而辛弃疾,李清照等人修为亦相当深厚。尤其是易安居士李清照,说她是中国历史最著名的女词人,恐怕没什么人反对吧,脍炙人口之作颇多,而我最爱《声声慢,寻寻觅觅》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而说到文采方面,南唐后主李煜,治国方面实在不敢恭维,然写词却是难得的好手:《虞美人》和《浪淘沙令》想必令无数高中少男少女吟诵不止,因为实在太过优美。唐宋之后,诗词歌赋水准明显下滑,著名诗人也不多见,元曲四大家勉强撑得门面。而“明四家”(唐寅,沈周等人)在于琴棋书画,多才多艺了。至于说什么江南四大才子只是电视演义罢了,不可当真。而清朝,我首推阅微草堂主人纪昀(纪晓岚),文学修养,通俗评论,为官之道等样样精通,堪称全才,所以人们称他为“著名学者”(注意《四库全书》就是他开始负责编纂的)。明清两代诗词虽逐渐颓败,小说却异军突起。其中尤以四大名著出众。而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养活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红学会”,可见其艺术之价值。言而总之,汉朝之后的封建社会两千年,“学问”要么指科考中举,要么指诗词歌赋。这期间,慢慢出现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诸如祖冲之等人,但也只是出于自己的乐趣在“独乐乐”,很难收到官方的认可。
以上所述,均为“社会科学”。十八世纪,自从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人类进入了工业革命。从此时起,“自然科学”开始日渐重要。尤其是数学物理学。数学领域,我认为最重要的起点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而物理学领域,牛顿等人将经典物理发挥到极致,爱因斯坦,波尔等人开创了现代物理学,并导致20世纪科技工业指数级的发展。自从,自然科学在“学问”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因为现实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其中理工农医经济管理法学等尤为重要。从当今高考的文理科考生的比例以及大学专业的设置即可看出当今社会重理轻文的现象。
其实,我认为,当今社会教育,过于重视理工科教育,而轻视了人文情怀的陶冶和道德礼仪的修养。人文情怀的陶冶可以让一个人情感充沛,强调感性思维的唯美;而理工科教育强调逻辑思维的缜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偏科的人,其“学问”是不完满的。更重要的是,当今教育尤其缺失了道德礼仪的修养,实属不该。做人,首先得言行得体,举止优雅,思想高尚,身心健康。而这些都离不开道德礼仪的修养。
《礼记,大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宋朝理学家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苍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读书这么久,我亦会有一种顿悟:
数学公式的严谨之美,
程序代码的逻辑之美,
诗词歌赋的感性之美,
在一个人身上其实是可以交融共存的,甚至可以让他思想变得灵透,感情变得充盈,人性变得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