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逻辑思维“时间的朋友”的跨年演讲杭州集群体验,我作为义工参与了前期的简单的准备工作,整个过程持续了8个多小时,流程中我们先是杭州社群中的一些去年取得了不错成绩的人进行分享、进行总结,其中一位是做互联网装修的,他分享到,他们从去年3月份开始,做到了7000多万的销售额,他是如何做团队培训的、如何做团队管理的,他们团队又是如何在杭州这个市场掀起风雨的。我心里的变化是:互联网装修,怎么装?质量如何把控?7000多万,吹牛,秀下限吧?这个PPT做的也太三俗了,演讲的姿势也太差了点吧。就在这样的紊乱的心里变化中,我听完了他整个分享。但是,也由于我对台上的人分享的内容不是太专注,我发现了人群中有几个人听的是格外的投入,等分享结束后,我便过去跟这个投入的“听众”沟通,通过他静静的把整个过程的相关环节慢慢帮我剖析开、解释清楚,我也开始对刚才的认知进行了重组,原先的想法当然是啪啪啪的打脸了,原来人家是真的牛逼,原来人家是怎么做的就是怎么说的,我由于某种原因,认为他在吹牛,他在一本正经的说励志鸡汤。这源于我大脑里的另一个恶习:偏见,对他人的概念用自己的不正确的观念进行评判、审视,对不了解的行业或事情用自以为了解的观点进行自身意志上的主观判断。
偏见,这个概念原先一直都生活在我大脑的深处,我之前从未像今天这样清晰的看到它,我们对一个新生事物或者是全新概念,第一时间接触的时候,大脑的逻辑是,简单的了解一下,防止下次跟他人聊起来的时候,不知道这个概念,但是不用太深入,毕竟这个“新东西”现在还不成熟,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好处。果然,在下次由它人再次提起的时候,我们也确实具备了对这个“新东西”的尝试性认知,感觉上好像我们是走在前面,我们接受“新东西”,但由于我们原先的认知是非常表浅的,因此这个时候我们的“不严谨的思维”会做出这样的反应----这个事情我了解过的,他是xxx这样的,他对我们的没有什么好处,这个东西不好。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的偏见的雏形----“似懂非懂”形成的过程。
“似懂非懂”随着时间的推进,大脑逻辑上的不正确感知,开始渐渐演变,演变成一个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不懂装懂,它表现为,我们对这个东西不知道,但是我们会用一个相似的概念去代替它,并为这个概念梳理出一套近似完美的解释,但是整个过程从一开始就已经是错的,比如,一个口腔溃疡的病人分别找了两个医生来诊疗,西医基本是开一些止疼药物,减缓疼痛的症状,用身体的免疫系统慢慢修复溃疡面;中医则是根据上火的原因开出一些清热降火的药物。但是当这个病人拿着中医的方子找西医的医生或者拿着西医的处方找中医师来咨询的时候,基本给的答案“西药毒副作用太大,对身体损伤太厉害,西医不行或者是中药成分不明,副作用不明,治疗机理不明,这也你也信”,但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这是医疗上的两大治疗体系,而且这两大体系衍生出来的分支又是多到不计其数,所以这个时候,大家都为了显得自己是对的,自己是权威,就对相对应的一些概念保有偏见。
实际上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导致我们认知偏见的原因是:1.怕新的概念打破我们原来的认知;2.怕新的概念打破我们原来的平衡。但是新的概念、新的事件、新的体系肯定是根据社会的进步发生变化、发生重组,我们一些在当下还成立的概念和事物,在未来可能需要调整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