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拖延症”一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字面意思就是指“将本该完成的事一直向后推而不去完成”。《罗辑思维》曾在一期拖延症节目中根据资料也列举了大量名人案例,得出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拖延”情况。这样的结论总算让我心里小平衡了一下。
“拖延”的种种小病症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人们为何会拖延呢?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不断拖延的行为?
1、自我欺骗“时间取之不尽”:还有时间,下午再做;没事,还有明天。
这样的人忽视了一点,时间每秒都在流逝,无法喊停,在我们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就是自己所拥有的时间的终点。总是想着时间还多的很,却不考虑下午还有下午的事,明天还有明天的事,还不可避免会有突发状况,而明天会怎样又有谁能预知呢?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毁灭人类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告诉他们还有明天。因为告诉他们还有明天,他们就不会在今天努力了。”
2、计划“完美”再行动
关于这一点,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有更详细的分析,这类人总是想着把计划做到滴水不漏、万事俱备再行动,幻想自己因此就可以获得最大概率的成功。然而,他们忽略了世界每一天都在变化,永远都做不到“完美的计划”。
3、精神分散,陷入低效能勤奋陷阱
好不容易开始行动了,突然发现自己对一个观点认识不足,于是上网查阅资料。查阅资料过程中眼睛扫描到其他信息,马上被吸引,好像这个信息以后也会用得上,于是不断收集其他信息,忘记自己到底为何上网了。也有很多人本来是要查资料,结果一个好友发来信息,马上就陷入进去,还病态的骗自己是在锻炼沟通交流能力。
4、不给别人添麻烦,不好意思,和平主义者
还有一群拖延症人群的病症是以别人为借口,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人,作为和平主义者他们不愿意得罪任何人,于是告诉自己,还是过一会儿再做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好意思拒绝他人,导致自己的目标无法完成,还在帮别人做事。
拖延的病根
根据以上种种病症的反应,可以看出,其实我们一直在逃避,想方设法的逃避,对目标视而不见、自我欺骗和不断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
那到底是在逃避什么呢?经过观察发现,我们选择逃避的,通常是一些我们认为比较繁琐的、需要耗费力气与精力的事。这些事会让我们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心理舒适区。当我们离开心理舒适区后就会感到不舒服、恐惧、焦虑等情绪。
是的,我们是在逃避我们所认为的那个感觉上“很麻烦的事”。
拖延的副作用
习惯性拖延患者通常都会间歇性发作焦虑、迷茫、烦躁、恐惧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抑郁,做什么都无法提起精神,这就是拖延的副作用。
因为此时的状态已经进入了“恶性循环”。心理学中有一个理念叫“习得性无助”,用来表达“拖拉斯基”人群的情绪再恰当不过了。
由于将“拖延”养成了一种习惯,导致不断逃避、不断拖延,最终就成了“习得性无助”,遇到什么事都只会逃避,无法思考解决方法,习惯性拖延,习惯性无助。最终觉得自己无法做成任何事,从此陷入焦虑。越不做越做不好,越做不好越容易得到“负面反馈”,越来越提不起劲做事,陷入深深的恐慌和自卑中,把自己逼疯。很多严重抑郁症患者就采取自虐、自杀的方式逃避现实问题。
如何应对“麻烦”战胜“拖延”恶习
1、拆解麻烦
将“大麻烦”根据目标期限进行拆解,如果你的期限是三天以后必须要提交一份2800字的论文,那么你就可以将其分解为每天完成1000字。如果你对每日1000字还是觉得很恐慌,感觉它仍旧是个“大麻烦”,那就继续拆解,直到你觉得它不再是个麻烦。给自己定个番茄钟,每25分钟写200次,每次中场休息5分钟再继续,这样每天只需5次就可以完成了。“大麻烦”因此变的很简单。
这个方法就是化繁为简,也就是把注意力转移一下,不要盯着让你恐慌的“结果”,多关注一下“过程”吧。
2、列出目标清单
将已经拆解完的,当日要完成的目标,以清单形式列出来。将最重要的目标排在最前面或标注上重点事项。这样可以让目标更清晰,也为大脑减压了,免去大脑总担心自己遗漏了什么。
列清单时一定要自己有意识预算一下时间,不要给自己定下难以完成的数量,目标列太多最后完不成会有挫败感。建议刚开始只要列出3件就可以了,并选出最重要的那一件标记重点。
这样每天就从最重要的那一件开始做,专注于这一件事就好,即使其他两件未完成,也把最重要的完成了,还是充满成就感的。如果完成了最重要的事后还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做其他目标选项,做完一项划一项,会有的满满的成就感。
建议清单在头一天晚上就列好,这样大脑会自动思考明日该如何完成清单内容。
3、创造良好环境
在行动的过程中,应提前做好避免被打扰的准备工作,如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也可以是一个没有熟人的环境。关掉一切电子设备,收起一切可能会分散自己注意力的物品,专注于完成目标。条件允许的情况还可以立个工作牌,写上避免打扰的提示等。
4、建立仪式感
仪式感在心理学中可理解为心灵的意义、力量与支撑,那么仪式感应该如何建立呢?其实很简单。前面讲了,我们之所以逃避是因为害怕“麻烦”,我们追求在“舒适区”中的生活。因为“舒适区”的生活可以给我们及时反馈“快乐”的感受。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了。通常,可以快速吸引我们注意力的,都是可以“及时反馈”给我们“快乐”的信息。这和面对“麻烦”带来的痛苦简直反差太大了。
那么为了达到“及时反馈”获得快乐,我们就可以给自己建立一个赏罚制度,可以给拆解的目标分一个级别。如第一级目标完成1000字,达成后奖励自己看一部电影;第二级目标2天完成2000字,奖励自己出去放松2小时;第三级目标完成全文2800字,奖励自己一条喜欢已久的裙子等。这就是一种仪式感。
还有一种仪式感是群体式的,如果大家目标是一致的,那么就可以一起进行,如每日“日更”打卡群,每日起早打卡群,每日跑步打卡群等,这样可以大家相互监督,相互鼓励,得到及时的正面反馈。也建议可以设定一下容易操作的惩罚制度。
及时反馈的重要性
上面强调了建立仪式感是为了得到“及时反馈”,因为我们的大脑更喜欢追求及时反馈,及时反馈可以让我们快速体会到乐趣,感受到舒适。
同时,“及时反馈”也是让我进入正循环的重要路径。
因为得到“及时反馈”,我们会感受到乐趣,感受到乐趣我们才会有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通过不断坚持我们会越来越得心应手,慢慢的,曾经导致我们拖延的“大麻烦”可能就变成了我们的“习惯”或“能力”,这就是及时反馈的重要性。
行动是治愈拖延的良药,而犹豫将不断滋养恐惧。“拖延”不可怕,“习惯性拖延 ”才可怕!让我们一起拆解目标,从小事入手行动起来,与“拖延”正面交锋,拒绝再做“拖拉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