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
下午18点,倒了一杯清茶,摊开《华杉讲透论语》,重读了第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正反复揣摩,有感于斯,随手拿起夹在书中的中性笔,想要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几句感想。不料刚执笔写了两个字,就再也写不出来,只能在书上画出空白的笔画痕迹了。
当时思绪在他处,又尝试画了几笔,见仍只是徒留一道道白痕,便索性抛开这支笔,拿起旁边的笔写了几句。在取另一只笔的过程中,心理还有一丝淡淡而未达脑海的疑惑:这支夹在书中的笔,是近来一直在用的,明明之前都用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写不出了呢?
待写完感想,潜意识中又接着想到,这样的事情以前遇到过很多次了:自己的很多支笔明明还有很多墨水,却莫名其妙写不出字来。大概是近些年制造的笔,质量上真的大不如以前了。
随意想了几个瞬间,便将这事抛诸脑后,继续阅读起来。大概读完了两页书,眼睛脱离了书页去找水杯,无意中看到那支写不出字来的笔。只见它静静躺在杯子旁边,笔芯空空如也。
——原来不是这支笔突然之间因为质量问题写不出字来,而是因为它的墨水已经用尽了。
我突然为自己刚才对笔的质量的暗自非议觉得好笑,又颇觉不好意思。拧开这支笔,细细看去,果然笔芯已经全空了,完全没有油墨的样子。待再一次确定后,不禁觉得自己有点夜郎自大——竟然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没有发现笔写不出字的真正原因,而是武断地认为,这支笔和其他之前用过的许多断断续续写不出字的笔一样,是突然出现了“质量问题”。
不由想到,自己是多么容易只凭经验就做出不符合事实的错误判断,而这种现象,在人类中又是多么地常见。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植物,在其漫长或短暂的一生中,随着时间的积累,经验也在不断积累。将这个时间线进一步拉长,看世世代代的变化,更能发现,这种经验的积累,促进了物种的进步,维持了物种的延续。
比如植物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种子包裹在美味可口的果实之中?长那么一颗硕大又鲜美的果实,需要耗费多少能量,而这明明对植物自身没有什么益处嘛。但不这样做,它的种子,又怎能被带离到更远的地方,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从而获得更充分的生活、生长资源呢?
比如动物,从觅食、筑巢、捕猎,到繁殖、养育下一代,处处不都充斥着世世代代知识的积累,以及个体经验的不断丰盈么?
至于人类,则更不必细说。人类的经验积累程度之丰富,若是动植物有足够的智慧能够欣赏,那必然是要为之惊叹不已的。
经验的积累,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对我们的长远发展,发挥的作用实在太大,也实在毋庸置疑。这无需多说。可是谁知,在今天这个小小的瞬间,在用笔写下几句感悟的小小需求上,我关于一支笔写不出字的“已有经验”,却让自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错误的认知,并且在这短时间内,内心还形成了一种自己都没察觉的居高临下的满足感:喏,就说吧,现在厂家在制造中性笔上花的心思和功夫,真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看看,原本是应该帮助我进步的经验,在这一刻,竟然起了反作用,让我做出了错误判断不说,还阻止了我探索事情真相的欲望和动作。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遇到一个突发的小小情况,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像孩提时代那样“寻根究底”,而是像一个“自大的大人”那样,简单粗暴地做出一个肆意的判断呢?
也许,是因为这样更省力省心吧!也许自己的潜意识中认为,一支笔而已,写不出字来,随手扔掉,换一支也就是了。或者是,武断地给问题“定性问责”,找出该责怪的人,责怪上两句,自己过了瘾,也就是了。
现在想来,还好当时顺手没有将这支笔扔掉。
还好,这个问题牵涉到的,也只是一支笔而已。
可是,如果这样的认知方式成长为固定思维,会不会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我都会简单粗暴地不追问事情的真相,而是武断做出结论,自己抱怨二三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呢?
想象一下,不寒而栗。这真是一种会严重阻挠自己进步的可怕认知方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