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渔夫》有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而后阎真教授取其四字,写下了《沧浪之水》这本著名的官场小说。
该书讲述的是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池大为混迹官场的故事,主人公池大为受其父亲教导,要相信公正,要做到不愧天地。
他自诩为知识分子,虽无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可却一直相信独善其身的底线。
可当他真正的迈入官场,一次次被官场的规则所打击,他才发现孔子已死,他自己之前所坚守的不过是一种可笑的价值观,这也让他前半生狼狈不堪。
该书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详细剖析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心口一次次割刀,最后刀割完了,这颗心也就变了。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了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其中也曾有一个类似的人物形象,那就是高育良,曾经作为汉东大学的法学教授,最后位至中枢,最后抵不过女色与金钱的诱惑,锒铛入狱。
高育良这个知识分子的心理转变过程是如何转变的?我们不得而知,可我们观《沧浪之水》这本书,对于池大为却可以探其一二。
池大为在官场的处处碰壁,也让他在自己的人生中碰壁,他将他自己定义成一个失败的丈夫,一个不合格的父亲,他无奈的要改变自己。
现实的生活逼迫他进行改变,他要把他之前的自己进行一次虚拟的“枪毙”,这是与过去的告别。
一个人只考虑自己也许会过的很轻松,但又怎能不顾及他人?池大为的改变是迫于现实的烟火生活所改变。
而后机缘巧合,池大为坐上了那个他曾想也不敢想的卫生厅厅长位置,他才发现屁股决定脑袋是多么的正确。
他也曾想过自己一旦坐上了厅长位置,就要对这个腐败的官场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可是却无能无力。
因为他成了利益的获得者,他要将刀对准自己砍下去,可自古以来,哪有自己对自己动刀子?
他成了潜规则的受益者,也成了潜规则的捍卫者,更成了潜规则的受害者。他收益,是因为他从潜规则之中,得到了金钱与名望。他捍卫,是因为一旦他破坏了官场的潜规则,他必将失去一切。他受害,是因为这说不清,道不明的潜规则,扼杀了他内心最后的道德操守。
孔子死了,那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们再也不相信道德高尚成为社会的主流,盲目的权力和金钱崇拜,正在杀死知识分子的最后一点良知。与其说他们是在沉沦,倒不如说他们是在迎合着这滚滚红尘。
《沧浪之水》将人性写的太过深刻,以为黑暗之后迎来光明,却依旧是深不见底的深渊。池大为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万这样的池大为接着倒下去,只不过笑贫不笑娼从来不应当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