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唐诗中的常见主题,通过抒写离别情绪,表达深情厚谊。
哪两句集中表现了送别之情?
生1:中间两联
生2:后面两联
有分歧很正常,老师比较赞成1的说法
(你我)此地一为别,(君似)孤蓬万里征
老师在检查大家抄写中发现有同学把孤蓬写成孤篷,为什么李白用草字头?
生:孤蓬是种植物,干后断开,遇风飞旋。篷是帐篷
是帐篷嘛?李白生活在唐代
生:
(分析船和草的境遇的不同)
可以把孤蓬变为飞蓬吗?
孤蓬的孤是说他一个人
孤只是说数量少吗?如果是那么可以写一蓬。
1说明李白比较孤单
由此可见诗人的处境和孤单,一起读出这两句里的感情。
接下来我们来关注词语之间的关系,齐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为什么要把浮云和游子意,落日和故人情放在一起呢?
浮云( ) 游子意,落日( )故人情
1浮云和游子意有关系
怎么联系起来?
1浮云飘飘游子意
飘飘逝形容浮云的,能不能说一个词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1好比,恰如
浮云……好比游子意,落日……恰似故人情,把省略的地方补充出来。
1浮云飘飘好比游子意,落日遥遥恰似故人情
你说的很美,但是你也像诗人一样说的很含蓄。能说直白点吗?
1白云的漂浮不定就像游子行踪不定的悲苦
夕阳倚山而下就如同古人的情意
接下来我要问句与句的关系了,此地句和孤蓬句有啥关系?
齐读: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女生:浮云游子意,男生:落日故人情
后面一联意向多了,说明什么?心思复杂了,情谊多了
为什么老师要安排这么读?
浮云和落日是假的吗?可能是他信手拈来的。
化无形之情为有形之
1物
还有可能是更大的
1景
聚焦首尾两联
有哪些信息?
李白不止语言运用能力很强,他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强。把“青山”“北郭”圈出来,还有“此地”。(黑板上化了青山北郭和白水,用一个小人标注李白所在位置)
板书:
郊外送别
临别寄语
对友抒情
马上挥别
同题比较: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什么感觉?
1霜和苍苍有伤感
李白的这首从青山白水等词没有看出伤感,只有不舍。
小组合作表演李白想说些什么,怎么做的?
(两组女生表现了很不舍的离别场景)
李白是个大诗人,你们表演的看起来有些琼瑶,有没有爷们儿间的离别
与其不舍缠绵,不如各自天涯,各自精彩。很潇洒的离开,这种潇洒是真的不在乎吗?可能是一种假装,所以是:潇洒又不舍
总结:从情感进入,字词选择,词与词的关系,句与句的关系。
苍郁:说课《橘逾淮为枳》
1、文和言如何找到完整的统一,从课题入手,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预习:思维方式,根据这篇文章,你自己设计预习。由此提高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3、重视朗读:读比说的效果好。齐读,范读,分角色朗读,自由散读
4、关注学生侧重引导:
5、问题——怎么把文言结合,楚王是如何故意针对晏子的?
从那句话中哪个字词可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标题入手,读题解题——学生朗读并解释题目
初读课文:
找到与标题相关的语句。
体会晏子的情感态度。——圈画字词,品读语句体会晏子的情感态度。
研读课文:
找到晏子产生这样情感态度的原因。——读前文一到四段,找到原因。
品读课文:
探讨楚王是如何故意针对晏子的?——小组圈画讨论重点字词。如善。分角色朗读课文比较关键语句。
细读课文:
分析晏子的回击,感受语言上的习辞和行动上不失礼节。——语言上类比说理,转移重点。行为上不失礼节。
评课:
杨泰教研组长:
律诗可以通过截句的方法变成绝句来体会。
首尾连在一起,体会诗歌中景物的运用。
从练字开始,用换字法,比较体会。跟我们平时的直接问:这个字好在哪里️艺术很多。
关注练词,采用补字法。
关注句与句的内在逻辑。
熊黎鸣:
诗歌语言美节奏美和情感美。情感美是我们着重要去琢磨的。抓住了语言形式之后是否可以进一步的组合?可否把孤蓬和万里进行组合?同一联中词与词的组合呢?第二联是情感的单向表达,第三联是情感的双向表达。
楼老师:
诗是韵文,只有读起来才有感觉。律诗绝对是押韵的,听起来不押韵是古音的为题,押韵押几个呢?
读诗歌的章法。孤蓬不是最典型的。横,有组合的意思,绕,千回百转。
一步步搭桥让学生自己能赏析。比如对仗,前工整,后又不工整。为何如此?不是一定要求答案,而是由此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是一种唤起。可能是一种心境的变化,内心之前还是比较沉重的,后面在交流中放松了,想通了,洒脱了,就豁达了,所以“挥手自兹去”。
可以提醒学生关注诗歌背后的“自我”。
诗歌有密码,你我希望成为解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