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兴趣是广泛的,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校对他们来说是新奇的,各种图案的花式课本也是他们未接触过的,教室里来自不同家庭的小朋友也是他们未交往过的,为什么处在这样全新环境中的我们的孩子那么讨厌学习?
1、家庭氛围
“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这是德国人对书籍的态度。据调查,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约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各种各样的玩具而是书籍,所以德国家庭里到处都是书籍就像中国家庭到处都是手机、iPad。中国家长的眼睛都在钱包里,放置在书本上好像不太合时宜。
假如你能每天晨起锻炼,孩子也一定热爱运动;假如你能每天坚持读书,孩子也一定能亲近读物。这就是习惯的耳濡目染的影响力。
比如,我们教幼儿吃饭,最好是和幼儿一起围坐在餐桌前,他(她)才能感受到吃饭的氛围,觉得我和其他家庭成员是一样的,吃饭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那么学习呢?学习习惯呢?
“赶快去做作业,磨磨蹭蹭干嘛呢?”
“你怎么那么慢?写点字有那么难吗?”
于是,孩子回家除了吃饭听不到你的责难、谩骂,其他时间几乎都是指责,说是陪孩子完成作业,其实是变相侮辱孩子,“这么简单都能错,你怎么这么笨”,“又粗心大意,能不能认真点”等等。注意,你评价孩子的语言是有指向性的,事与愿违,孩子真的在你的认真督促下变“笨”了。下意识地,孩子会觉得自己就是比其他孩子粗心,自信心在一点点磨损,于是,他在你面前更加小心翼翼,越是这样越容易出错。因为他的全部注意力都在赔小心,生怕又出错,如果是严苛的家长情况可能更糟。
现象很多,不一一列举。
孩子写作业,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旁边也摆张桌子看看书?会心处,笑意丛生,孩子会问为什么,两下里互相商讨互相精进,这何尝不是一种陪伴?为什么我们要高昂头颅摆出权威不可侵犯甚至不容置喙的姿态来贬压孩子?你的指责和街边骂账的大妈没什么区别,你不是在劝架,你只不过是用“看山水不嫌大”的心态在任意指摘,何曾设身处地体会过学习的枯燥甚或乐趣?不能感同身受又如何帮助他?
轻松而愉快的学习氛围需要家庭成员共同维护,这是一种习惯,你需要21天,或者90天。你需要让电脑、电视、手机、iPad、游戏机等等处于关机状态,你需要灭掉袅袅地缭绕着的烟头参与孩子的成长,你需要像朋友一样对孩子说“没关系,你最棒”!
2、亲子关系
耶稣说,在天国里儿童最伟大。泰戈尔说,在人生中童年最伟大。“几乎一切伟人都用敬佩的眼光看孩子”,因为孩子是最纯真的,他们的世界指向性是明确的,需求是单一的,因而是最快乐的。
所以,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像一盏明灯一样,需要我们长期擦拭,甚至小心翼翼地挑拨灯芯,当然,这有赖于亲子关系的良好运行。
陈帼梅主编《幼儿心理学》中有这样的表述,“想象在幼儿学习活动中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解较为复杂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我们要像珍宝一样小心呵护。而孩童时期,妈妈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最长,孩子的想象的念头闪现时要悉心捕捉。
每个家长都有带孩子去打针的经历,宝贝们顽强抗战,试图扭转残局,成功逃脱,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因此孩子的惧怕与“次”俱增。但是有一次,儿子发烧需要化验血项,我说,扎针有一点点疼,因为阿姨要给你手指头上长一个长长的棉尾巴。直到领到化验单去见医生2周岁的他都一直举着长尾巴,始终没有哭。在这里我想说的是,5岁前,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所以孩子的注意力一直在“长长的棉尾巴”上,在打针的过程中有可能他已经骑着长着长尾巴的绵羊兜过圈子了。
所以,亲子关系里,需要爸爸妈妈蹲下身子,摸摸孩子的小脸,让自己减龄,像个玩伴一样与孩子一直走在同一条路上,尤其独生子女家庭,没有兄弟姐妹,你的角色除了父母另外就是孩子的玩伴儿。我相信,温馨的陪伴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自信满满而不是畏手畏脚,过分的管束(不仅行动,更有思想)只会让孩子童真尽失,失去孩子该有的调皮和天真。一个拥有无限想象力的孩子就是拥有无限创造潜能的孩子,让我们保护好孩子的天马行空,(当孩子懂事时,千万不能笑,否则慢慢地他什么都不会告诉你)把它看得比成绩更重要些吧。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后于家庭的,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而言,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依旧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作为培养人发展人的学校教育绝对是孩子的梦想加工厂。
但我不得不说,我们的孩子太累了。公办的幼儿园是不允许教过多知识的,私立幼儿园好一些,可不同程度上都在教,为什么?因为家长认为小学对汉语拼音的部分讲授快,也因为家长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所以诞生了幼小衔接班,就是幼儿园毕业班的孩子报班学习小学一年级的部分内容。对,你又要拿出“虎妈猫爸”那一套来教训我,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等等,但是你想过06:40进教室的一年级孩子的痛苦吗?无意诟病学校教育的不合理,因为我也身在其中。我们可不可以在学校教育外寻求第三种途径?尤其对于低学龄孩子而言。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完成作业。2、应当不断地使儿童的精力得到补给。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的一句话,“这补给的源泉就是:去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到大自然中去活动,读一些有趣的书(这里所说的读书,是出于儿童求知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怕老师提问)”,是的,深入的读书就是一场旅行,如果读探险类书籍就等于孩子壮游千万里,对学习而言是一种深度的放松。3、带着孩子,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为让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开阔开阔逼仄的眼界,目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接受不一样的信息。是的,说来说去孩子的教育是自己的事,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与你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