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全国中小学开始使用统一部编语文教材。统编语文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最新的课程改革的成果。如何把握统编教材,是每个一线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崔峦先生表示,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可以概括为:育人为魂、能力为基、读书为要和语用为本四点,为我们使用统编教材指明了方向。
一、育人为魂——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
统编教材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解决信仰问题,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不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当中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师需要思考的引导的教学艺术,要避免生硬的说教,努力做到润物无声。在传统文化方面,统编教材从语言文学、思想观念、古代艺术、传统习俗四个方面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据统计,统编教材的传统文化课文数量占课文总数的55.7%,即一半以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重视文化传承,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中国灵魂的未来公民。
二、 能力为基——更科学地进行基础能力教学
语文的基本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不变目标。统编教材增加了实效性和科学性,以期更好地解决语文基本能力。例如一年级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这就是一种更切实的教学方式。以前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温儒敏说,先学“天地人”,而不是“abc”,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这一点是重视传统、回归传统的体现。其实,拼音比较难,先学汉字,是遵循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的考量,而这样也容易激发孩子认字识字的兴趣。这其实要求,老师在教学时,弱化拼音,降低难度。除了拼音外,统编教材在识字认字方面,实行“两条腿”走路,即有师指导和自主识字。有师指导,体现在一篇篇课文之中,还做了“认写分流”,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注意“认写分流”,不要加码,增加难度。在教材的单元之中,还有“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展示台”等板块,这些识字板块指向自主识字和多元识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意侧重不同的教学方法,讲授和探究相结合,各有侧重。
三、 读书为要——全面推进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的推进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成果。统编教材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教会孩子阅读的方法。在阅读内容方面,由精读、略读、课外阅读构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这里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意课型的区分。对于精读课文,教师需要细细地教,教会方法,带领学生去品悟。另外,对不同的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童话、寓言等,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还有就是,不同课型要求有不同的指向,不能所有的阅读教学都指向写作,有的阅读教学就需要仅指向阅读本身。再有就是,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增加了阅读策略单元,老师在教学时,就应该明确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的教学目标。对于略读课文,就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允许学生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运用,自主学习。对于课外阅读,除了教材中推荐的书目,老师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再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图书,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方面,新课程提倡“1+X”的阅读教学,即由一篇带多篇,老师在教学时,要探索拓展延伸的阅读教学模式。
四、 语用为本——重视运用,对接生活
统编教材更加重视语言的训练和运用。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首要目标。除了多读书、多积累,统编教材力图每个年级和各个单元的课程目标更加清晰。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去捕捉训练点,做到一课一得,心中有数。确定训练点时,可以参照教师用书,还可以研读单元导语,还可以参照每一个课的课后练习。在语言表达方面,统编教材加入了更多应用型的口语交际话题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对接生活,向生活延伸。另外,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都会有一个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目的就是指向写作,训练写作能力。学习语文不能离开真实的生活,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加强语言运用的意识。
统编教材的教学要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统编教材也力图更加科学地呈现语文教学内容。总的来说,在编写理念指导下,教师在把握统编教材上,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