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室的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这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书海,如果有一条离天堂最近的路,那一定是读书。
犹太人以色列,是一个谜一样的民族,这是一个神奇的、一个悲情的民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犹太人为什么成功?你可以归因于他对民族身份近乎自负的忠诚 、对于手足兄弟的犹太大家庭的不二团结,他的坚韧顽强、他的创新进取以及他的乐观向上,而这一切应当起因于这个民族特有的对学习的狂热的偏好!在犹太人看来,知识是甜蜜的,当他们开始教孩子识字读书时,都要搞一个仪式:在书的封面上涂上蜂蜜,让孩子从那一刻起就感受到知识的味道。
犹太人几乎是公认的“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他们在众多领域的杰出表现,让世人不得不对他们的智慧叹服。但是犹太人并不觉得自己更聪明,他们认为能取得如此成就,是被险恶的生存环境所逼迫。在常年的颠沛流离中,被杀戮、被迫害的犹太人饱受艰难、困苦和饥饿的折磨,使得他们不得不用智慧去生存。而这些智慧的来源,就是大量的读书。
“知识是可以随身带走且不被掠夺的’财富’。”这是犹太人的一句谚语,无数的犹太人从很小的时候就信奉着。
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在总结一个人的成功要件时指出: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具备四种最基本的能力,也就是学习的能力,总结的能力,与不同人共事的能力和在逆境中生存发展的能力。
读书不一定成功,但不读书肯定很难成功。在浮华的年代,与书为伍,我们就多了一份从容淡定,我们为什么不多读书?
读书或许并不一定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读书给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记住:有一件事,从来不会抛弃你的,那就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