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我拉了友友碧彧进坑书写姜夔。因为前日里看了三三写的,两位均是善于总结和研究的人,友友碧彧专研于古诗词,不同时期、人物、诗词注解非常详细,不带过多个人色彩和喜好,是为学术论。三三书文也有不同的着眼处,往往括号添加不同的个人想法,并且终结性发言,是为议论文。很想学习不同的角度是如何在进行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
我读书慢、书文也慢,原本是想摆好瓜果观摩学习,友友碧彧顺手把我也一并带入坑中。的确,人家呆坑里书文,我在旁边摇旗,是不大合适,于是我也打打酱油......
虽心或有所不至,亦强行书篇为之。有此友友们,是谓大幸!
一:言古人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他与北宋婉约派词人周邦彦并称南北婉约双峰。
目前网络和书本上的大部分词话是偏向:注、译、赏。判断的相对比较少,偶尔有文也是尽可能客观阐述,不会一竿子往死了打,或许这是中庸之道。
而《人间词话》则是带有明确偏好的词话论,如王国维其间所言:“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北宋风流,渡江遂绝...”
姜夔,他的艺术特点为:精、幽、空、雅、韵。他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一不精,据传是续苏轼之后有一难得的全才。
个人认为:读诗词、写诗词大体分为:工与不工、懂与不懂、隔与不隔之间。诗和词都是浓缩出来的意向,它的美众说纷纭,而个人理解与喜好各有不同。
北宋词以“直”为路径,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南宋词以“婉”为路径,即:想说什么不直接说什么,但是你仔细想想能够知道我在说什么。
我自己对两种都喜欢,自己也分别游离于古风婉和现体直之间,稍偏爱于古风。或许更喜欢雾里看花的感觉,给人一种朦胧的想象空间。
既然古风需琢句炼字,那么他本就可以是含蓄的,所以不同的人其实会看出不同的释义方向。
读书可快读,而细读的话,那我喜欢先看生平......
二:观古人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我简单的把他人生分为几个阶段:
1:1154-1185,不可否认从小就是才子,他后来一首诗中所书:“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可见年少时侯的得意。然14岁父亡后寄居于姐姐家,过着读书、练字、吹箫的贫苦生活。或许正是这样的童年,为他后来自度曲奠定了基础。
20岁开始姜夔离家四处流寓直至31岁,期间4次参加科举,均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并不是文采好就可以入仕,起码得有政治觉悟和论文见地。
个人最喜欢他在22岁冬至路过扬州时所做的自度曲:《扬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我暂时不做注解,因为读书慢,刚读完生平,未及细品。我喜欢看诗词,经常看的释意有所不同,需得多看几次,反复看,带着作者生平看,或许看出些不同的意味来。)
由文思知:一是喜用典故名人入文(名人古典乃他人留世之作,往往含有深意,若然善用,既可述己,亦可悦人。);
二是杜牧的忠实粉丝,其中:
杜郎、“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均与杜牧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姜夔于游离期间认识了一对歌女姐妹,相思而不得之情从前10年贯穿到后10年中,乃至一生。
2:1185年--1196年,整整12年的时间,姜夔从31岁到42岁,都寄居于萧德藻家,不但娶其侄女为妻,还随之搬迁至白石洞天,直到萧德藻被侄子萧时父迎归池阳方止。白石道人之号由此而来。
这是他的黄金10年,认识了杨万里、范成大等大佬;多好的机会,这是我个人不太明白之处,除了名声大增以外,仅仅只是得以“江湖清客”之实。
37岁,姜夔在杨万里处创《醉吟商小品》,怀念合肥情侣。秋,再度奔赴合肥,作《凄凉犯》,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思。秋后,姐妹离开后在书《秋宵吟》中无可奈何地说:“卫娘何在,宋玉归来,两地暗萦绕。摇落江枫早,嫩约无凭,幽梦又杳。”对她们的离去表现出无比伤感和眷恋。
37岁,姜夔前往告老还乡的范成处,不得不说,他的曲应该是极好的,词原本来自于曲,后人根据曲填词而已。姜夔则创自度曲《暗香》、《疏影》二曲咏梅。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此时的他正与小红共居,除夕夜方别小红归苕溪白石洞天。途中作有七绝十首,过苏州吴江垂虹桥之时,写下了:“自啄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的名句。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时代的悲哀,穷得没饭吃还撩妹。在现女友怀里的同时还在诗词中深深地哀叹自己对往昔爱情生活的追忆。
可是,拿什么养他们?终归自己的清高、空灵、高雅、闲赋,需得用之于生存,自己给自己的人设,不能被打破!
既然是给官员们写作品、合唱谋生,既然是给青楼写歌曲、弹唱为业。那必须得隐而再隐,但又需雅而再雅,特别是用于传唱之作,这未必是非不愿,而是不能……
就连人生十年太匆匆,姜夔都不太敢表达直接去表述自己的心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这是平凡人戴上了不平凡的桂冠以后的悲哀……
3:1196年--1202年,又是6年的时间,直至48岁的姜夔任然寄居!这次是寄居于杭州的张鉴处,这是真爱,张鉴曾提出帮忙捐官,被姜夔拒绝,文人骨子里的傲气不愿意被俗世折节。
这或许也是他入不了仕的原因,太执拗!饭都吃不起了,还在考虑名节,难道就不可以有“报恩”存在!或许他认为寄居的接济方式其实本就是靠自己的歌曲、诗词、字帖、才情换取,虽为清客,却也高风亮节。这种情况下的姜夔,我认为孤独和无奈是不能够宣之于口的!所以只能孤独。
平甫见招不欲往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其实他也希望通过仕途换取温饱,于是分别于43岁和45岁两年间向朝廷献《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希望获得提拔,朝廷允许他破格到礼部参加进士考试,但他仍旧落选。
(个人认为,这已经不是运气了,而是因文人傲骨导致思想、见识、待人处事的综合能力缺失。)
于是,张鉴死后姜夔的生活开始逐年走向困顿。1221年,68岁的姜夔在饥寒交迫中病逝,且无钱下葬……
三:叹古人
这位南宋末年首屈一指的大词人以如此惨淡的结局收场,让时人感慨良多。终生白衣,漂泊江湖,穷困潦倒,用这三个词来总结姜夔的一生毫不夸张。
穷其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笔下的诗词歌赋却都是阳春白雪,为什么?因为需要高高在上的达官显贵赞不绝口,这就是江湖。
虽然上到宰辅的范成大,下到秦楼楚馆的艺伎,每个人都愿意因为姜夔的诗词歌赋而拉他一把,但靠人接济的生活永远无法长久,这样的人生在姜夔的身上多次上演,循环往复,却最终落寞辞世。或许世道有原因,但我觉得和自己也有很大的原因。
这样一位被称为苏轼之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的艺术全才,用自己的一生为后世书写历史。
我觉得:人要正确认知自己,爱好与生活不要混淆,当你自己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不管你是谁,其实你真的,什么都不是!
我是小人,而且是女人,我要保证自己不饿死;要保证小宝有足够不影响心态的生活;要照顾父母,让他们不会像姜夔一样,一别陌生终身;要与友相交的时候能够有来有往,而不是持才吃喝……
哎,现实和江湖,端看自己如何选择。所以,姜夔的红颜们选择:相忘于江湖……
不得不说,的确读书慢,导致效率低,改日再究其词……
《谁又知道呢》
文:刘阳_她言旁音
到一杯咖啡看看世界怎么了
把孤独煎熬进中药
合糖一起喝
到一杯红酒品品世界怎么了
说着大道理一箩筐
自嘲唱成歌
谁不知道呢?谁不知道呢?
谁在看着谁?谁在嘲笑谁?
谁是谁?谁又知道呢……
写姜夔有感……
《江湖路》
文:刘阳_她言旁音
风清月高 孤木自傲
遥看天地悠悠过
四海浪滔滔
笔墨丹青 江湖路
泪染血 苦祭笑
携酒红尘问天道
谁语诉 了了
了了 了不了
烟漠横林贼挡道
无谓强权事贵
未肯低头折腰
慢看寂寥 假醉长啸
梦中能有几人笑
江湖路 粉裙身后抛
不转心 徒然傲
不转心 徒然骄
写姜夔有感……
看书慢、思考慢、写文慢,改天慢慢改……
202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