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书名:爱的艺术
作者:艾·弗洛姆
译者:李健明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本书并不会教授你什么所谓的爱的秘诀或是恋爱技巧,而是要说服你相信,倘若不努力发展爱的能力,可能永远都不会懂得和体验到真正的爱。
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门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尝试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性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这门艺术
爱是一门艺术吗?
如果爱真的是一门艺术,那意味着像学习其他艺术那样,需要学习关于爱的知识并且付出努力。
但平时我们从不会认为爱是一种还要学习的东西,在我们的头脑里,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情,是写在我们基因中的一部分。
我们大多数人追求爱情,我们听爱情歌曲,看爱情电影,心中向往着爱情的甜蜜和美好。但是对于爱情的理解,我们看重的是“自己能否会被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为了更值得被别人爱,我们采取了各种方法。
男人通常会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人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会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动,有趣的谈吐等。而我们所做的其实就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
另一种很普遍的观点是,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非能力问题。我们相信爱情的困难在于找到自己所爱的对象或者爱自己的人。实际上,在过去许多传统文化中,婚姻往往先于爱情,婚姻多半由男女双方的家庭决定,人们相信爱情会在婚后自然产生。
近代以来,“浪漫式爱情”在世界被普遍接受,自由恋爱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爱的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情本身的作用。大多数人认为只要找到爱的对象,别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这种态度就像是一个人想要画一张画,但他不是去学绘画这门艺术,而是强调要先找到他愿意画的对象。
我们还常常混淆“坠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
两个陌生人,当他们决定拆除使他俩分隔的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迄今为止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得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来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与异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说是由此而引起的。
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不可能持久的。这两个人虽然谙熟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敌意、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有多么寂寞。
人们一次次坠入爱河,浸没在幸福中,却又眼见着水流枯竭,露出干涸的心灵。爱情以巨大的希望开始,却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告终。进入婚姻的殿堂,往往意味着激情褪去,就像人们常说的,爱情走到了坟墓。
而这里要讲的“爱”,并不是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不是坠入爱河后的狂热。这种爱是一种持久的感情,是一门艺术。而学习“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如音乐、绘画、木工,需要掌握理论和实践。
我们为何需要爱
有时候我们会在动物身上看到爱情或者说类似爱情的东西,但那主要是动物的一部分本能。人是独特的,人不只有本能,人还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同他人和周围的环境相互分隔。
对于自己独立的存在,以及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必然,人感到身不由己。人面对社会和大自然的威力,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所有这些都使得孤独变得难以忍受,如果他不能解决孤独的问题,他就会疯狂。
你我几乎每一个人都体验过孤独感。平日里忙于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琐事,这种孤独感并不强烈,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当自己独处一屋时,或是独行在夜灯下,观望整个城市,感叹繁华与我无关时,亦或是被迫独自背负起生活的重担时,这种孤独会从内心生出。
经历过孤独的人必然会有对孤独的恐惧。孤寂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意味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没,而我只能听之任之。孤寂是引发强烈恐惧感的根源。
现代人习惯了每时每刻都和世界发生联系。一旦切断这个人的通信,他身上产生的那种焦虑、不安、失落甚至狂躁感,就是对孤独的恐惧。倘若还没能理解,就尝试离开你的手机一整天,你应该就会明白。
意识到自己独立的存在,孤独给人带来了无力感。人们恐惧孤独,生活在所有时代的人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
在一个孩子身上,“我”字几乎没有形成。每个孩子都同母亲融为一体,只要母亲在他身旁,他就不会有孤独感。他的孤独感通过母亲的存在,同母亲的乳房和肌肤的接触而得到缓和。一直到孩子发育到产生个性的阶段,母亲的存在才不足以消除他的孤独感,他必须以其他的方式克服孤独感。
一种途径就是不同形式的纵欲。借助酒精或毒品,人们进入一种恍惚状态。在极度兴奋中,世界消失了,与世隔绝的感觉也就随之消失。性纵欲也能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间的沟壑。在纵欲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强烈的孤独感,但是渐渐地恐惧感又会上升,因此就必须不断重复。
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是同一化,通过与一组人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他人的结合。
即便是最穷的罗马人也能自豪的说:“我是罗马的公民。”罗马和罗马公民就成了他的家、祖国和身份。
在这种结合中,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组人而失去了大部分个性。如果我与他人一样,我的感情、思想与他人一致,我的习惯和看法都与这组人看齐,我就可得救,就不会再经历可怕的孤独。
我们只有了解人是多么害怕与别人隔绝,才能懂得担心与众不同和被人疏远,会产生何等威力。
大多数人以为自己是具有个性的人,而他们尚存的个性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东西:如在手提包上放上自己的名字,佩戴自己心爱的饰品,穿着独特的服饰,殊不知他们的欲望、感情和思想与他人何等相似。
同一化所实现的人与人的结合并不强烈,能够持久,却不足以完全缓和孤独感,社会上酗酒、吸毒、滥交和自杀的泛滥表明了这一方法作用有限。
纵欲只能暂时性地缓和孤独感。同一化抹杀个性且作用有限。而克服孤独感真正和全面的方法是,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成熟的爱
爱,这个字拥有太多含义。当谈论爱时,有必要说明我们所说的是哪种爱。我们要讲的是“成熟的爱”,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条件下与他人的合二为一。这种爱可以使人克服孤寂,但同时使人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完整。
与成熟的爱相对的是所谓的“共生体结合”,也就是受虐和施虐。受虐癖把另一个人视为他的引导者和保护者,认为没有保护者他就无法生存。他让保护者主宰一切,而自己什么都不是,也从来不做任何决定和冒险。他从不孤独,但也不独立,他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施虐癖通过把另一个人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而摆脱孤独。他也离不开他的服从者,双方都不能失去对方。区别只是,施虐者命令、利用、损害和欺压对方,而对方乐于被其左右。但从更深层次来说,他们都失去了独立性和完整性,在心理上相互依赖。
成熟的爱是积极的,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即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我们常把“给”理解为放弃和自我牺牲。但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不同。
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体现,恰恰通过“给”,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是我充满了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为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高尚的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害怕受到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是一个贫穷和可怜的人。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的人却是富有的,他感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
但对于“给”,最重要的并不是物质,而在于人和人之间。一个懂得爱的人能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他人。他会与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总之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事,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的给也使对方成为一个愿意给的人,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除了“给”,成熟的爱还有一些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爱包含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成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关心的要素在母爱中最为明显。如果一位母亲不给孩子喂食、洗澡和关注他身体的舒适,没有人会相信她爱她的孩子。
关心也意味着责任心。人们常把责任心理解为义务,是外部强加的东西。但责任心本来是一件完全自觉的行动。责任心意味着我愿意保护他的成长,意味着对另一个生命像对自己一样负责,意味着愿意答复另一个生命在生理上和精神上的要求,如母亲关心孩子的生理上的要求,成人关心对方精神上的要求。
但如果没有尊重,那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别人。尊重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是要努力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为了服务我。倘若我爱他,我应该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达到我自己的目的。
而我们只有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没有了解作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了解对方需要深入事物的内部,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才能了解对方。
譬如:我知道他在生气,即使他自己不表露出来。但我还可以更深一步地了解他,然后就知道,他很害怕和不安,他感到孤独和受到良心的谴责。这样我就明白他的生气不过是内心更深处东西的反应。这时在我眼里,他就不再是一个发怒的人,而是一个处在恐惧和惶恐中受苦的人。
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爱中能看到这些要素的表现。
这些爱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人的关系,而更多是一种态度,一种能力。如果我确实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那么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但爱同所有人相关并不意味着不同形式的爱没有区别。
博爱
博爱是对所有人都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并愿意提高他人的生活情趣。如果我拥有爱的能力,我就会爱我周围的人。
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与人们共有的本质特征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如果我只看到了一个人的表面,那我看到的主要是使我和他分别的差别。如果我了解到他的本质,我就会看到我们的共性,我们相差无几的事实。
母爱
母爱是对孩子的生活和需求作出毫无保留的肯定,这肯定包括两方面:一是必须关心孩子并对其成长负责,以维护和发展幼小生命;二是要使孩子热爱生活,要使他感到:活着是多么好!当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有多么好!在这个世界活着有多么好!
母爱是无条件的,不需要为此付出任何努力。我什么都不需要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
“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和幸福生活的祝福。”
但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亲,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意味着接受和孩子的分离。母亲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进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成了真正艰巨的任务,因为这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一切,除了孩子的幸福一无所求。
但可惜许多母亲都在此失败了,专制和贪婪的母亲在孩子尚小时,可以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但当孩子要与母亲分离时,只有真正懂得母爱的母亲愿意忍受分离,并在分离之后继续爱孩子。
情爱
情爱要求完全彻底地实现合二为一,要求自己同他人完全融合,这种类型的爱是专一的。这种爱常常会和“坠入情网”的经历混淆,而坠入情网的强烈感受是注定短命的。
当两个人成为亲密的人,就没有需要克服的障碍了,大多数人对别人了解得非常快,很快就会觉得一览无余了,这种亲密就会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消失。只有不断深入对方内心,你对对方就不会那么熟悉,克服障碍的奇迹就会一天天重复。
情爱的专一常被理解为互相占有。常常看到相爱的男女对他人毫不关心,但这实际上是一种共同的自私。人就其本质来看都一样,我们既是整体的一部分,又是整体。情爱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
爱的含义
本来没有任何情感经历的我,没有太多资格来谈论“爱”这个话题。但在成长的经历中,我确实见证过许多段感情的过程,验证了弗洛姆在书中的观点。
我们因为恐惧孤独,寻求爱。但幼稚的我们并不懂得爱的真谛,相信热恋时狂热的感觉就算是爱,只可惜这些爱都不会长久。我们失恋时,感到分裂的痛苦,孤独又会迫使我们开始下一段感情。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惜婚姻从不代表爱情的胜利。
只有当你学会了一种成熟的爱,学会了不为回报地给,学会了在尊重和了解对方前提下关心和负责,爱才变成了你性格里的一部分,难以消退。很多人是在婚姻中学会了这些,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爱着爱着,爱情变成了亲情。
篇幅所限,不可能把书中所讲全部内容都说明白。但如果你能了解到有一种叫“成熟的爱”的艺术,需要学习才能获得,那么便算是本文的成功。“爱”这个字在不同时期和文化中被赋予了太多含义,书里强调的是所有含义里的一种,并没有否定掉其他爱的价值和意义。
而你应当明白,如果爱真的是一门艺术,那么仅仅了解一门艺术的理论不过是个开始,任何人代替不了你自己爱的实践。知道这些理论对你爱的实践帮助有限,记住大师的手法与自己动笔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