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绵绵不断的秋雨使得老人孩子的身体受到了不同的影响。陪家里老人诊所输液,看到4岁左右的孩子居多,他(她)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诊所看病。因为人多,都要在诊所里等待好长时间,这个时候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各有不同,其中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和妈妈、奶奶一起来给几个月大的弟弟看病。小女孩贴到妈妈身边去拉弟弟,妈妈皱着眉头语气严厉的制止,并反复恐吓道:
妈,去喊医生给她打一针;
来,医生来给她打一针;
滚,别喊我;
不让你来,非来,一会儿让医生给你打针;
看来这一次灌肠还没让你长心,下一次给你屁股上攮成马蜂窝;
搁这,滚……
奶奶语气缓和,但同样都是恐吓:
别动,医生屋不让去,去了给你打针;
站起,听话不听,不听就让医生给你打一针……
小女孩在听到恐吓的瞬间会停顿下来,但天真烂漫的天性使得她一会功夫就忘记了妈妈、奶奶的严厉警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来回走动,然后就是妈妈的拧眉立目。
另一个几个月大的小宝宝,在把钥匙放到嘴里的时候,妈妈轻轻打了他的小手,孩子咯咯的笑了起来,抱着孩子的姥姥制止妈妈的这个动作,说这样只会让孩子以为和他玩,对以后的教养没有好处。
离她们不远的地方,充满童稚欢乐的笑声传出,那是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年轻的爸爸抱着女儿,满眼都是宠溺的笑意。
还有一对三四岁的表兄弟,由爷爷,爸爸陪着输液。他们每人手里一台平板,话不多说,直接躺在床上,被大人伺候着往嘴里送油饼吃,眼睛不离平板上的节目。
那位爷爷伺候着孙子,问孙子平板谁买的?一旁的女婿回说是他买的,那位爷爷呵呵一笑,怀疑的语气说:你买的?你问他,他都不会说是你买的。
然后回头问孙子:这是你姑父买的?
孙子嗯了一声,不抬头继续看着平板。爷爷又向孙子确定了两次,才给自己找台阶下,说,我看到是某某(没听清名字)拿来的。
他女婿淡淡的回答:我买过放那就走了。然后给自己的儿子轻轻的盖上薄被,掏出手机,看了起来。
爷爷看起来很健谈,和临床的病友聊了起来,说孩子姑姑总给孩子买各种衣服玩具,昨天买的袜子,孙子晚上睡觉也不脱。
医生来给孩子扎针,孩子轻声说:别让疼啊!爷爷开玩笑的说医生:你可注意点,要不俺孙子就给你穿小鞋了!
看的出来他对孙子的万分疼爱,可也许是外孙由爸爸陪同吧,全程没有和外孙说一句话。
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得想起儿女的童年,都说旁观者清,确实如此,在第一个家长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没有她那么多的语言暴力,但当年控制情绪上是有很多不到的地方。
孩子就像一朵娇嫩的小花,如何教养,很有讲究。曾经听到一期讲孩子安全感的节目,说到《非诚勿扰》中女孩子为什么那么大了找对象时的条件都是“找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就是因为她们从小安全感缺失造成的。
节目中提到,安全感的建立期在0~3岁之间,让孩子不害怕,可控制,家长不过分关注都很重要。而没有安全感的后果就是青春期的叛逆、攻击别人、攻击自己。
原来身边许多看似有问题的孩子,都有可能是童年家长无心的管教造成的。
像诊所里看到的那几个孩子,内心接收到的爱的感受,体现在家长对待他们的一言一行中。
正如节目中主播所说:谁先意识到问题所在,谁先改变,谁先受益。这就需要我们在局外,把生活中看到的真实故事,或成为榜样,或警醒自己,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心、自知、反省、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才能让孩子成为我们想看到的那个快乐天使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