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化思维,新名词?
我们经常在用,它一直在我们的身边。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会使用公式,其实就已经是模型化的思维了。
和大家分享下之前正在做的计算兼职薪资,当时没认为是模型化的方式,现在回思的确如此。
每月兼职人员的工资都会在上个月尾进行测算,管理层想知道在完成多少业绩的情况下,公司将会支付多少兼职薪资,双方是否都能接受。通过预测并结合当前的战略目标,引导出下月的计划指标任务。这就是目的。
在这里我们分析以下几点:
(1)设计模型:兼职薪资是按区间提成来计算,设计计算公式;
(2)找出与模型相关的变量参数:完成的业绩,对应的区间提成,违规扣除,奖励等;
(3)模型结果:需要达到平衡。计算出应两方都能够接受的薪资,也就是说能让兼职人员发放的薪资是合理的,与他所付出的成果是相等的,而公司方面也不至于损失较大;
模型设计完成后,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验证,虽然在现实没有发生前,我们都无法预计模型的正确和有效性。为此,只能通过历史来推断,需要收集大量的历史数据来进行验证。
首先,通过模型将数据进行展现出来,通过模型可以知道需要收集哪些数据;
其次,需要定义模型的界线范围,如违规定义,奖励定义,时间周期定义等;
再次,设立预测点;
最后,不断的代入之前各月的数据,校正模型。
当然,设计的模型还是可能会与实际发生偏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验证和调整模型。使用单一模型都会是错误的,为此必须使用多模型来参与决策。同时,不能完全依赖模型,而是将模型作为引导思考的方向,结合自身的经验,综合决策。
不光是工作,生活、学习、社交等其它方面都可以运用模型,而我们所需要的是模型化思维,这样才能理性的去面对所有问题,把自己绑在“逻辑的桅杆”上,而不至于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