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藏品中有一张旷世奇作,叫《千里江山图》,它也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这张画的作者叫王希孟。王希孟是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创作了这幅画,画完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王希孟无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甚至是不世出的天才。但如果王希孟在创作《千里江山图》之前就去世了,请问还会有人认为他是天才吗?
所谓的才能,其实只不过是结果而已。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无论是谁,只要做出了成果,就会被认为有才能的人;如果没做出成果,则会被认为是没有才能的人,即使相比自己之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那也只能叫做进步,而不能叫做有才能。所以,在关乎到“才能”这个问题时,人们只看结果,只根据结果进行判断;一个人有无才能完全是结果导向的。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才能和能力的区别了。作者认为,“才能”并不等于“能力”。论能力,一个人无论是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总能提高。但一个人的能力提高了,并不一定被认为是有才能,只有当你的能力提高到能够让你脱颖而出、木秀于林时,才会被大家认为是有才能的。
既然才能的有无完全是结果导向的,人们往往根据结果来判断一个人有无才能,那么作者认为,所谓有才能的人,就是能做到理想结果的人。那什么样的人能做到理想的结果呢?就是具有洞察力的人。据此,作者认为,才能的本质其实就是洞察力。而所谓洞察力,就是指深刻敏锐地观察事物,看透其本质或深层次的东西,凭直觉看透外部观察难以发现的本质并进行判断的能力。
我们仔细想一想,其实不难发现,不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在科学研究、商业创新上,那些被认为是有才能的人,基本上都是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人,他们要么发现了学习、工作的方法,要么洞察到了事物的本质,要么看透了人性。
我们举个例子。日本有个叫“育母塾基金会”的机构,专门教授抱婴儿的方法。只要你按照这个机构的理事长辻直美女士所教的抱婴儿的方法去抱,婴儿就不会哭。想必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曾经因为婴儿哭闹不停而忙得焦头烂额。好不容易抱着哄睡了,结果一放到床上就立刻醒来,又开始哇哇大哭;夜里每隔几个小时就会大哭,睡眠不足,怎么哄都没用……然而,只要辻直美女士一抱起来,不到3秒,无论哪个婴儿都会立刻停止哭泣,破涕为笑,简直就像变魔术一样神奇。
请问辻直美女士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洞察。
我们大人笔直地躺在床上,不会感到不舒服。可婴儿出生前是一直缩在母亲肚子里的,不习惯躺着睡。所以,对婴儿来说,被平放在床上时只会感到痛苦和不舒服。而且婴儿又不会翻身,那还能怎么办呢?他所能做的,就只有哇哇大哭而已。想要婴儿不哭,就得让他处于舒服的姿势。简单地说,就是使双脚呈M字形,保持在母亲肚子里时的状态。无论抱着还是放到床上时,都让他保持这种姿势。这样就会马上停止哭泣,而且还破涕为笑,效果十分神奇。
好,上面我们说了什么是所谓的才能,以及才能的本质,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阻碍才能实现的现实因素有哪些。如果要讲的话,当然有很多,不过这里我们重点讲两点。
首先是父母对孩子才能实现的影响。
大人、父母和老师们会经常对孩子说“要好好学习”“不能浪费”等,限制或禁止孩子做各种事情。特别是父母,从孩子出生的瞬间起,就开始默默地向其灌输生活中的各种规则或价值观。这些规则和价值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禁止讯息”和“应该讯息”。例如:“不可以把什么东西都塞进嘴里。”“不可以弄脏地面。”“忍一忍。”“不可以大声说话。”“要微笑才能讨人喜欢。”……
这种教育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了,所以大多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表情和手势传达,然后被孩子牢牢记在心里。这些规则和价值观,在孩子未能自主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之前就被根植于内心,所以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和人生产生巨大影响。这些教育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孩子“适应社会”,但结果却很可能对孩子形成束缚,产生消极的影响。
随着年龄渐长,老师也加入进来,扮演和父母同样的角色。如果身边有这种经常发布“禁止讯息”的父母或老师存在,孩子就会放弃思考,在原本可以提高能力的时候放弃自我。长大成年后,这种关系又进一步体现在公司里的上下级之间。例如,有的上司动不动就对部下发出“禁止讯息”。
我们刚才说了,才能的本质是洞察力,而所谓洞察力,就是指深刻敏锐地观察事物,看透其本质或深层次的东西,并进行判断的能力。但是这些从小到大不停被灌输的“禁止讯息”和“应该讯息”无疑会阻碍和破坏这种洞察力。
除了父母的影响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也会扼杀人的才能。这种观念我们每个人应该都很熟悉,就是“从多少多少岁开始就要进行什么什么教育”的观念,比如“学英语要从娃娃抓起!”“趁小时候头脑灵活的时候尽早识字。”
一旦相信了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就难免会产生“现在为时已晚”的想法。孩子小学时成绩不好,就说“要是读幼儿园时让他开始学就好了”;中学时数学成绩不好,就说“要是读小学时认真学算术就好了”;大学生则说:“要是高中时再加把劲儿,就能考上更好的大学了。”步入社会后,则说:“要是趁着学生时代多读点书就好了。”30多岁的人说:“要是20多岁时多考几个证就好了。”到了40岁则说:“最迟也应该在30岁之前学会一门技术的。”到了50岁则说:“40岁之前就应该跳槽的。”退休后则说:“以前年富力强的时候应该努力工作才对。”
为什么说这种观念会扼杀人的才能呢?因为一个人一旦有这种想法,那他接下来的反应就是:“既然已经被拉开差距,现在开始努力也太迟了。”于是干脆放弃努力,而结果就是一生都在后悔中度过。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不后悔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现在、立刻做出让你日后不会后悔的选择,马上行动;意识到产生“现在为时已晚”的想法只是不想去努力的借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