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便开始胡思乱想。突兀的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个关于心理学的小故事,挺有趣的。约翰很讨厌尼克,但尼克很快会来拜访,他又必须招待。尼克迟迟不来,约翰焦急的等待着。终于门铃响了,约翰赶紧迎接。约翰本想说欢迎的,但一开口却说成了再见。为什么呢?这里固然有约翰口误的原因,但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约翰潜意识里排斥尼克,想赶紧结束这次会面,对尼克说再见。可见,潜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在无声无息的操纵着我们。
这种潜意识我认为就是“自我”。我极力认为,现时代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是对自我意象的揭示。通过认识自我意象、学会纠正自我意象并控制它为你所用,你就能获得难以置信的信心和力量。
无论你是否认识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幅描绘自己的精神蓝图或叫“心像”。对我们的意识来说,这幅图可能模糊不清、朦朦胧胧、不甚分明。
其实,人的意识甚至根本无法辨认出它。但它的确就在那里,完完全全,纤毫毕现。这个自我意象就是我们自己对“我是什么样的人”的看法,它是以我们的自我看法为基础形成的。
这些关于自己的看法,大多数都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历、我们的成与败、我们的荣与辱以及别人对我们的反应(尤其是童年时代的早期经历)而无意识地形成的。根据这些看法,我们便从心理层面上构建了一个“自我”(或一幅关于“自我”的图像)。就个人来讲,一旦某种针对自己的想法或信念进入这幅图像,它就会变成“事实”。
我们并不质疑它的正确性,而是头也不回地按照它去行动,就像它的确是真的一样。 因此,自我意象会控制你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哪些事对你来说很难、哪些很容易,甚至会决定别人对你有何反应,其确定性和科学性,就像一根温度计控制你家中的室内温度那样无可辩驳。
具体来说,你的一切行动、感受、举止甚至才能,都始终与这一自我意象相符。请注意“始终”这个词。简言之,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按照这一类人的特点去行动”。更重要的是,你根本无法背其道而行之,哪怕有意识地努力或坚忍不拔也无济于事(这也是有些人咬紧牙关努力想做成某件难以做到的事却必败无疑的原因。其根源不在于意志不坚定,而在于对自我意象的管理)。
由于种种客观“证据”的存在,我们很少想起自己的症结在于自我意象或者我们的自我评价。如果告诉某个数学不好的学生,说“根本学不好代数”这句话不过是他的“想象”而已,那他可能会怀疑你是否神志清醒。他努力地学啊学,但成绩仍然不尽如人意。如果告诉某个销售代理商,说“挣钱无法超过某一金额”不过是她的一个想法,那么,她会拿出她的订货簿来证明你的说法不对。只有她最清楚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又经历了多少次失败。然而,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一旦说服他们努力改变自我意象,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推销员的挣钱能力,都会发生几乎令人不可思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