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妈打着大的。读初一前,我妈真是一言不和就打的,手指大的竹鞭随手拿起就打。现在的教育很多说要挖掘孩子的天赋,以前我是恨我妈的,不是,应该是讨厌我家,没到恨那种地步吧。我初中算是成绩不错的,在那个小镇上,初一考全级倒数,初二开始全级前十,初三没有意外上了一中。那时我有很多额外爱好,喜欢练毛笔字,看到一些特别好看的字就觉得佩服,喜欢,认为自己一辈子随心所欲写出一手好字就够了,回家会拿一堆纸去自己练,我妈看不惯,说我浪费纸「你要做书法家吗?你是做是书法家的料吗?作业写的字鸡肠一样,还练什么毛笔」,我看到一些毛笔画也会特别喜欢,几笔画就可以传神,工笔画我不喜欢,太规整的东西有什么好看,不过是工多手熟技能多而已,不足为奇,但那些如八大山人之类的画,简直让我膜拜不已,郑板桥的画能让我抱着睡,我模仿着画的时候,我妈看不惯,说「画什么花猫,有这份功夫不去做练习,马上就月考,上次退步了三十多名也不知认真学,还想不想读高中?尽浪费我的纸」,四年级时我舅送我一台收音机,那种比较大的,能放卡带有两个喇叭的,算很好的了那时,我买了好多卡带回家,照着练唱,那时不时兴抄歌词吗,我抄了好多歌词,对着卡带听,一边哼唱,我妈看不惯「唱的那么难听,你以为你能做歌星啊,好好读书才有用,吵的耳朵嗡嗡响」,初中时我也很喜欢看杂书的,那时什么黄易,金庸,古龙,梁羽生,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说,全是拿到手就看,眼睛近视,也是那时候就开始的,住在学校,晚上等老师检查过之后,就盖着被子,拿着手电筒看,硬是看坏了双眼,初二时买了一本西游记,那是我第一次买四大名著,虽然看不太明白,但爱不惜手,那是很喜欢一句话: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初中时年少无知,三观没定,哪懂什么人生啊,简直想拿来做人生理念,时刻警戒自己做人要耿直,这本书除了故事特别好之外,也在那时成了自己人生指导书。有空就拿着这本书看,后来带回家,我妈没收了,理由是马上四科联考了,杂书无益,不宜多看,她说等我初三毕业了就还我,后来到我高中了,突然想起这本书,有次吃饭我问我妈,她说扔了,我失落了好久,倒不是为一本西游记,扔了再买一本就可以了,只是在我初中懵懂阶段这么喜欢那本书,就这样没了可惜而已。
她大概认为我该用全部的时间去读书,有个印象深刻的例子,我房子在楼上,有次中午,她在楼下直接喊我,说阿华你又走来走去干嘛,不好好做练习。其实我根本没有动,一直在写作业,我反驳说,你那里看到我走了?她说她好像听到脚步声。当时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欲辩已忘言,卡着喉咙什么都说不出了。
高中时迷惑啊,觉得自己人生无望了,除了无休止的读书还有什么,何况自己也不擅长读书,早早出去社会吧,偏偏心中又有点莫名的高傲与不甘,觉得自己是个读书人,失败的读书人也是读书人,不能与那些不读书的一般人同流合污。最大的顾虑是没有勇气和父母说自己要退学,以及退学之后自己干些什么,该去哪里?
有时会莫名其妙的大哭一场。高一的同桌有次他写好了留给家里的信,说自己不孝,说自己要去外面,可能不回来了,父母自己好好照顾自己。他一边写一边哭,真的哭,我们当时坐在教室后面,信写完了他就趴在桌子上哽咽,后来,信扔不知道哪里去了,日子照常的过。我才知道,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做过这样的事,我这样写信的时候,真的是下定决心要离开这个家,离开这个无聊透顶的学校,当时以为自己看透了人生,以为一辈子怎么过都是过,去多见识外面的世界,四处流浪吧。然后动笔写信给自己家里,一边写一边回忆,忍不住就哭起来,原来他们对我这么好的啊,我走了之后他们怎么办,哭过一场,心里就好受多了,现在想来,那时候真是矫情啊。
初二之后她就没打过我了,高中时和我妈聊天谈起,我还是会笑嘻嘻的说,你看,鞭痕都还在。我妈说,我不拿鞭逼着你,你有书读到现在?我说有,可能成绩很好呢。我妈不屑,她说,打你你成绩都烂着这样,不打还得了。
后来大学,然后到现在,我脸皮也厚了,我妈还是会骂我,她有时也会有些强词夺理,让人难以接受,我们之间的沟通是从来不顺畅的,她有她作为长辈的逻辑,认为我毕业了,接下来是找工作,结婚,可在大三的时候,她还说不能恋爱,还没读完书。她说身边很多我的同龄人都已经结婚了,甚至比我小四五岁的都有孩子了,所以我该结婚了。
我觉得如果我认真的和她说,我现在事业难料,前途未卜,不想连累人,你说她会不会从传宗接代,婚姻是人生必经经验之类的和我说上一整天,顺便还叫别人介绍人给我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