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王利珍坚持分享第1199 天
一般化的意义。
当事人沉浸在个人困扰中时,往往会被情绪所淹没,例如焦虑,担心,生气,懊恼等,以致无法客观评估事情的严重性和行为的恰当性,以至于看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或希望。
一般化技巧有两种使用方式。
1.运用描述行为的语言,转化当事人对事件的主观定义或标签。
例如:
当事人:我觉得自己是个懦弱的人,每次做事都要想很久,很怕出错。
助人者:听起来,你决定做一件事情之前会先思考,你想确认不会出错再行动,是这样吗?
2.以心理学理论,心理谘商理论,多数人的反应模式为基础,来描述当事人的行为和经验。
例如:
当事人:我一直在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还是我们家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我的小儿子行为这样脱序?
助人者:我见过许多有困扰的家庭,每个家庭的困扰都不一样,不一定是某个人做错事,听起来你的小儿子最近出现一些行为让你很担心,请你说说看,儿子的哪些行为令你担?
一般化技巧,帮助当事人跳脱个人的主观视框,用比较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人事物,这样才能将力气用在找寻解决方案上面,同时可以澄清自己的目标及分辨不同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一般化技巧的功能
一般化技巧可以转化当事人看待问题的眼光,功能如下。
1.减轻当事人的焦虑。
可以将病态的,严重的命名与叙述转化成较合于真实情况的描述,避免负向标签,夸大问题的现象,减轻当事人的焦虑,同时当事人会觉得他的问题是有希望解决的。
例如:
当事人:我最近心情一直不好,人际关系不佳,也跟家人处不好,我是不是得了忧郁症?
助人者:很多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确实比较容易和其他人处不好,听起来你非常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这是很好的,至于是不是得了忧郁症,需要经过医生诊断。
例如:
当事人:我的女儿今年大一竟然跑去参加社团,常常要花时间处理社团的事情,我觉得这些都不必要,当学生把书念好就够了,生活越单纯越好,这样才能维持好成绩,他高中时很听话,成绩很好,不知道上了大学怎么会自作主张起来,这样下去他就会变坏了。
助人者:看得出你是一位非常关心女儿的爸爸,大多数大学阶段的孩子都会开始想学习课本之外的知识或能力,他们希望自己只会读书,也能和他人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学习规则和领导能力,这样比较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看起来你的孩子也开始在学习,如何兼顾课内与课外知识。
2.减轻当事人的孤单感。
当事人若知道其他人也可能遇到类似困扰,也有跟他类似的反应,那么当事人会觉得自己的问题并不是最严重的,比较不会感到孤单,而可以产生力量来采取行动。
例如:
当事人:我的孩子今年上国中,最近他非常喜欢唱反调,常跟我顶嘴,我真担心他交到坏朋友学坏了。
助人者:我猜孩子顶嘴一定让你很困扰,你可能担心他变坏了,就我的经验很多男孩在国中阶段都很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会比较紧张,他的目的可能是想证明他已经长大了。
例如:
当事人:我的孩子今年刚上幼稚园,最近他都吵着不要去上学,我好烦恼。
助人者:很多孩子在刚刚离家求学的过程中,都曾出现暂时性不想上学的情形,而一般父母遇到孩子不想上学都会非常着急。
3.解除当事人的羞耻感。
许多华人在遭遇困难时习惯先自责,认为是自己做错了才会产生问题或困扰。若当事人了解,多数人都会遇到困难,就能降低他的羞耻感,进而降低或解除其防御之心,愿意面对问题,思考解决之道。
例如:
当事人:我每天都在犹豫着要继续念书,还是干脆去就业,结果弄得什么的事都没办法做,我这种个性真是糟糕透了!
助人者:我相信你是一个很愿意为自己的未来负责的人,不过很多人在即将毕业,面临升学或是就业的选择时,都会不断比较两者之间的利弊得失,但是就因为各有优缺点,所以大部分人都没办法很快作出决定。
例如:
当事人:
我的孩子竟然得了恐学症,不知道我的教养是不是出了问题。
助人者:你的孩子最近都没去上学,一定让你很担心孩子不愿意上学的原因很多,现在有类似困扰的学生并不少,我们需要多收集一些资料才能评估可以做些什么来解决困扰。
SFBT相信描述经验与选择行动是相互循环的,当事人若调整他看待事情的眼光及对问题的定义,可以让情绪平稳下来,从客观角度来看待问题,进而影响其解决问题的行动。
一般化技巧的使用原则。
一般化技巧可以去除当事人语言中的负向标签,说明当事人的经验是某些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说明当事人的经验在其他人身上也会见到。
运用一般化技巧的目的是希望帮助当事人用比较客观的角度看待个人经验,使人不因不当标签或命名而陷入无助的情绪之中。但若使用不当,可能会使当事人产生误解,以为助人者并不了解其困扰或是轻看了他的问题,使用一般化技巧时要注意下列原则。
1.要先同理当事人的情绪。
建立助人关系初期,在当事人情绪低落,期待助人者,能了解其困境,理解其情绪时,若助人这位让当事人感觉被了解合同里就急着运用一般化技巧,常常让当事人误解助人者,根本不了解他。
2.要重视当事人的主观知觉。
SFBT认为当事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助人者运用一般化技巧时,要避免忽略或否定当事人问题的重要性,一般化技巧是让当事人了解他的困扰及情绪,可以被理解,不需要自责与自贬,问题是可能解决的,不需要感到绝望,因为助人者要留心自己的用词与态度,不要传达出这个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都会遇到困难没有办法之类的讯息。
3.要有根据或证据。
使用一般化技巧时,可以运用描述行为的语言,转化当事人对事件的主观定义或情绪,或以心理学或心理咨商理论、多数人的反应模式为基础,解释当事人的行为或经验,因此助人者的观点要有根据,而不是只依照自己的意思重新诠释当事人的经验。
例如秋贵有个念国中的儿子,依照秋贵的说法,儿子上国中之后脾气变得很坏,常常和秋贵顶嘴,很不受教,秋贵一方面担心儿子会学坏,一方面也觉得自己教育失败,才会教养出这样的孩子。
助人者运用一般化技巧前,必须先同李秋桂的心情,他关心儿子的成长,也担心自己未能善尽母职,其次要了解秋贵,为什么担心孩子有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从秋贵的脉络理解她真正在意的是事,然后帮助秋桂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儿子的行为,学习独立自主是青少年很重要的发展任务,若未能先同理,秋贵就急着让她接受孩子长大后会有自己的主见,秋贵可能会感觉受到批评,或觉得助人者不了解做母亲的心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