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无形,大教无痕。”这句话是我读完《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后,即是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是值得我反复体味的一句话。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不仅是对自己职业的敬畏,也包含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用童心润童心,用真情换真情、用行动推动行动,用激励促进成长!
我也仰慕与敬重于永正老师。早在十几年前,我刚转到教学语文学科。好朋友钱华丽老师就向我推荐于老的《课堂实录》这本书。介绍了里面许多譬如《草》的精彩片段。那时的我教学语文非常青涩......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的语文教学水平z还是那么青涩。每上一篇课文,都要那么郑重翻看语文教参,上课状态还是那么拘谨、严肃。我是否做到了“用童心润童心,用真情换真情、用行动推动行动,用激励促进成长!”值得反思。
童心未泯一直是我的本色。上周,一个毕业四年的男孩来母校来看我与方老师。让我觉得意外。他说还记得当年鼓励他学习时送的毛笔字。现在还保存在家,我听了有些感动.....当年的事我已模糊,可在孩子心中还历历在目。一直觉得我教的那批小学生没心没肺、少不懂事。那时一直希望孩子们的书写也能有变化。偶尔会在教室里练一练书法。鼓励后进生孩子们把字写好,徐老师就送他们一幅对联。现在想想当年的我,也很可爱。
而对于后进生,余老师总是以平常心对待,谨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他善于蹲下来看学生,努力发现、制造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用激励促进学生的成长!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身教的作用更显得尤其重要。于老师不管是仪表、书写、行为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正如他的小学老师喜欢柳公权的字,于老师便深受影响,并把这种教育传承到了自己的教学中。他重视字体的间架结构,琢磨每个字的细节笔划。而他的学生在书写上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就有所变化和提高。
此外,他还花费了更多时间在朗读上,并做到“见文生情”,他的学生也是非常喜欢朗读,水平也很高。这就是“向师性”的力量!于老师用自己的行为激励着学生的行为,他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就像他所说,正确处理错误亦是一种可贵的教育资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语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于老师至今还记得小学老师对他的鼓励话语,他将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都归功于老师的激励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他尊重、赏识每一个孩子,总是不吝啬自己的表扬,而这些都源于他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他认为爱是赏识、激励的前提,并总结出了激励的五大原则,那就是:针对性原则、实指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鼓动性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作用在学生成长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善于鼓励孩子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