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henguanfu
长假来了,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也让我不经意间收获一种“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的愉悦。
在此心境下,逛小书店是一种享受,还顺带收获了一个宝贝:熊逸,和熊逸学习法。
熊逸何许人也?
熊逸,是我在小书店淘到的三本书------《道可道》、《逍遥游》、《思辨的禅趣》------的作者。由于自己最近正在研磨老庄,自然想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拿起作者的这几本书,翻看几页,马上觉得作者似乎和我是一路的写法,顿生好感,干脆把这几本书全部拿下。
回来看作者介绍,没有!到网上查,原来此人还是个近年新兴的畅销作家。但是关于作者的身份,却是扑朔迷离,原来已经有好多读者都在网上问和我一样的问题:熊逸何许人也?
看他的书,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文史哲经法,旁征博引,博学强记;文笔老到,有学者的思辨性,又不乏网上写手特有的那种亲和力和情趣性。
于是大家都在猜: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教授?四十多岁?……
翻了好多网页,终于找到一篇有头无尾的记者访谈,算是大体知道了这“老先生”的身份:
(1)北大毕业?非也,没啥正经学历!
(2)教授?非也,此人北京人,混在北京城乡结合部,靠做体力劳动吃饭,除了打零工,就是个书呆子,接受记者时,紧张,呆滞,吓得记者连拍照都不敢,生怕惊到他。
(3)年龄四十多岁?非也,不超过三十五岁。但已经写了好多部书,除了我买到的几本以外,还有《周易江湖》、《孟子他说》、《春秋大义》、《八戒说禅》等等。其中在出网上最叫好的《春秋大义》的时候,还只有三十出头。而此前更早,则还写过好几本叫座的鬼怪故事小说。
这小子怎么混上来的?
原来和《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前明月是一路的,据说最早是在“天涯煮酒论史”上混,写些妖魔鬼怪一类的东西,后来忽然沉寂一段时间后,又改写历史、经学了。
熊逸,是作者网名,网上比较流行的还有“好熊熊逸”,而更早的网名还有好多。只是作者有个习惯,对自己写过的东西,总是不满意,所以每写完一本书,就要换名字。要不是因为出版商盯上了他,为了保持持续的市场卖点,则“熊逸”这个名字,还要被换掉。所以,说了半天,熊逸的真名 ,还是不知道。
这小子为啥这么出名?
(1)才气?熊逸肯定有才气,这个不用说。但在中国有才气的人很多,每年光是清华北大就收罗了那么多大小才子们。
(2)趣味性?熊逸写的东西很有可读性,又对读者的亲和力,这个也不用说。但在这个网络时代,博客写得好的博手更是太多了,在网上江湖生存,写东西有亲和力是前提。
(3)传奇或者反差。在网上,对熊逸的网友如潮热评中,最让我注意的是两个关键词:“功力深厚”,和“低调”。
“功力深厚”。怎么讲呢?有个网友说,这小子居然连专业的英文期刊上的文献都用上了。比如在《道可道》一书中,光是开头的导入章节,基本上涉略了数千年来庄子研究的大致学术线索;具体到庄子的思想细节,则从中国引到外国,从古代说到当代,文史哲经法、自然科学,有关知识,如数家珍一般地道来。确实如网友评论,没有二十年功力的积淀,奈何?简直就是陈寅恪再世。要是拿我这个自诩的杂家,和熊逸比的话,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广博度大概也就有他的三分之一,这样说应该还算是高台我了。
“低调”,这么牛逼的人,偏偏很低调。网友评语中,也许最刺激人的,是大家总拿南怀瑾和于丹给熊逸垫背。其实,私心以为,于丹的学养,并不如网友们调侃的那般弱,见识也没那么差;至于南怀瑾,则更是个知识垃圾桶,年龄和阅历摆在那儿嘛!但是,与这二位相比,人家熊逸,这么牛逼的人,就是低调嘛,低调到网上连任何准确的个人信息也没有,甚至很长时间里,网友们都不知道“好熊熊逸”是男是女。这样一对比,于丹南怀瑾就显得太张扬,太滥了。
于是,陈寅恪再世一般的功力深厚,却又讳莫如深的低调,就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于是,传奇诞生了!
一个收获:熊逸学习法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把熊逸的《道可道》和《逍遥游》打开看了半个晚上,以我对老庄的了解,平本心对熊逸的这两本书做个评价:此人对老庄的解读,还算不上真正的力作,也许是作者的生活阅历没到,对好多道理,纸上谈兵的味道重了些,如果作者能够在实践生活方面多接一些地气,则还会更上层楼。
但是,熊逸的真实身份和他书中所体现的学识功力,确实让我钦佩,并从中悟到了,我称之为“熊逸学习法”的东西。
什么是熊逸学习法?就是:在写作中学习。
给自己学生传授学业的时候,常常把做读书笔记当成学习的不二法门。这当然不是我的什么独家秘笈,而是一个老理:“不动笔墨不读书”。我只不过结合我的个人学习心得,给学生们讲清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已。
但是,看到熊逸,我不得不说,熊逸学习法更高明。
为什么呢?假如在你面前放一本书,你有三种处理方法:第一,仔细地看一遍;第二,边看边做笔记;第三,看完后写个心得体会出来。这三种方法,我以为第一种最轻松但也最浅薄,而第三种最吃力,但也收获最多。第一种是最被动性的,第三种则是最主动性的,甚至带有创造性的,大脑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最能把书本激活,这是一种批判的吸收,最能把书本吃透,变成自己的有效成分。
熊逸作品中所体现的博闻强记,应该有天才的成分,但也绝对和他为写作而读书的学习方法有至关重要的关系。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年轻人,学术功底却能做到像一个老教授一样,足以说明这种写作学习法效果极佳。
想想当下在校大学生们,学习的环境条件比熊逸好太多,如果也能采用熊逸学习法,那等到毕业出门的时候,岂不个个都已经是学富五车了。
欲知熊逸学习法到底有多神奇,还是翻翻他的书,亲眼见识一下吧。注意哦,这可是个没上过大学的人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