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想起了另外一部同样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讲述了黑人混混看护白人瘫痪富翁,两人在雇佣关系中建立了超越种族的友谊,同时改变了对方,获得成长的故事。)《触不可及》并没有太多讽刺批判种族矛盾的情节,而《绿皮书》不但把主人公的位置对换了,还把故事放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
1962年,美国知名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博士,他要去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方巡演,于是找到一个解决问题能力很强的夜总会白人保镖做他的司机兼保镖。
此时的托尼却非常歧视黑人,黑人水电工喝过的水杯被他扔进了垃圾桶。夜总会装修期间,托尼暂时没有工作,眼看下个月的房租没有了着落,迫于生计勉强答应谢利博士为期八周的高薪工作。
谢利博士举止优雅,风度翩翩,托尼没什么文化,行为粗鲁,触不可及的两人因为一次旅行走到了一起,发生一系列温情有趣,触及心灵的故事。
出发第一天托尼拿到一本绿皮书。绿皮书就是黑人旅客的安全出行指南,里面记录着美国各地对黑人友好的旅馆饭店等场所,因为在美国种族歧视最严重的时候,有很多地方的旅馆饭店都禁止黑人入内。
谢利博士虽然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因为是黑人出身,他并没有被白人接纳,他也从未体验过黑人的艰苦生活。他既不属于黑人,也不属于白人,甚至不够男人(同性恋),他有着惊人的才华,却异常独孤。
谢利博士被邀请上台表演,那些白人表面欣赏着他的音乐,心里却觉得他低人一等。而谢利博士受到的不平等对待远非如此:警察会无事生非将他非法拘禁;服装店老板拒绝卖衣服给他;邀请方甚至让他到外面的木屋上厕所……
托尼愤愤不平,谢利却习以为常。托尼不理解,为什么谢利不待在酬劳高歧视不那么严重的纽约,非要去歧视问题那么严重的南方表演受罪?为什么受尽不平等待遇,还要给白人表演、握手?
谢利博士的搭档告诉托尼:要改变人心,需要的不仅仅是天赋,更需要勇气。
谢利博士无疑是一名勇士,他用行动证明白人的音乐黑人同样可以弹的很好,黑人并不低贱,他们同样有尊严。
在最后的一场表演,邀请方拒绝谢利博士在餐厅就餐,交涉不成,谢利不再妥协,丢下一群人头也不回的走了。
托尼和谢利来到一家黑人酒吧,谢利身穿名贵西装,和大家一起吃炸鸡,然后上台演奏了一段曲目。店里的黑人们都惊呆了,这或许是他们第一次听到如此震撼的表演。每次演奏完谢利博士都会礼貌的对观众微笑,但是这一次,他笑的非常开心,发自内心的放松。
一场旅行,改变了两个人。谢利教托尼文明用语,教他公共场合的礼仪,甚至教他如何给妻子写信;而托尼则放下了对黑人的偏见,教谢利吃肯德基炸鸡,给他听黑人音乐,让谢利明白他可以是一个高贵的艺术家,也可以是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谢利和托尼就像《触不可及》中的主人公一样,在一段雇佣关系中收获了超越阶级和种族的深厚友谊,获得了成长和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