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2015年1月
周末,来了一个朋友,谈及他的女友,他说女友是一个讲究「品质生活」的人,于是,借着这个引子,便和他深入地探讨了一番:
“到底要怎样才算是「品质生活」呢?”
为了例证他的女友是崇尚「品质生活」的,他向我列举了女友几个生活方面的细节。
首先,她的衣服并不多,但是所拥有的几件衣服,都比较昂贵,昂贵之余,他还强调,她追求物品内在的设计感或者文化元素。
其次,她去吃饭的场所都比较讲究,不管是饭菜的口味和做工,还是就餐环境,她都会有一定的要求。她是断然不会去街边小店吃饭的,当然,某些特别的小吃也会除外,比方最近颇为流行的‘串串’。
除了吃穿方面的表现,他还讲到女友的言谈举止,以及她的个人修养。他认为,这些内化的“美”,也让她显得格外注重「品质生活」。
由这些描述看,我这个朋友很爱他的女友,这爱中,还有浓浓的欣赏和赞许。
我们赞扬一个人,说他或者她生活有品质,往往是对这个人很高的评价。这其中,我们不但肯定了这个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能力”,同时,我们还在一个不同于“世俗评价”的全新维度里,认同这个人的思想与行为。
以此论,我个人心目中的「品质生活」,应当包含两个核心要素:精神与审美。****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有思想,有精神层面的追求,才可能到达一种有品质的人生境界。换句话讲,一个人有了某种“信仰”之后,大概才算是真正开始追求「品质生活」了。
信仰关乎人的思想。也正因此,我个人觉得,「品质生活」首先是某种思想状态的表现。忽略“精神追求”的「品质生活」,只是一件华丽的玻璃制品,看似美轮美奂,实际则异常脆弱,也极不稳定。
看那些满口脏话的“名人”和“精英”,再看那些行为粗鄙不堪的“土豪”和“权贵”,甚至看那些欺世盗名的“专家”和“教授”...我猜想,不管他们有多少金钱,不管他们有怎样的身份和地位,真正的「品质生活」,或许跟他们无关。
如果说“精神追求”是「品质生活」的基础,那么“审美能力”就是构建「品质生活」的支架。
审美之所以被当成一种能力,恰好说明“审美”这种能力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拥有的,也不是任何人天生就具备的。
审美能力是一种复杂而有规律可循的“思维方式”,审美能力是一种「人体势能」。(势能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储存于一个系统内的能量,可以释放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人和人之间审美能力的差异,就在于这种“势能”的大小不一样。而「人体势能」的大小,又跟人的“位置”和“视野”有关。处于优越的位置,有广阔的视野,如果再有良好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基本上「审美能力」就不会太差。
审美这件事情,虽然有某种隐含的标准,但实际生活中,不同人还是会有不同的见解,面对同样的审美表现,人们常常也会有争议。
我们不能简单的说:“昂贵的就是美的”或者“稀缺的就是美的”;我们甚至不能武断的说:“所有人都认同的就是美的”或者“拥有财富名誉地位就是美的”。
当然,如果非要这么说,我只会觉得,“思维惰性”有时也会伪装成“审美能力”,干扰人的品味。
直观点讲,我们不能说开豪车的人比骑自行车的人更有审美能力,因而也不能讲,开豪车就是有品质,而骑自行车相比较而言就是没有品质。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们不能说吃各种山珍海味的人比吃粗茶淡饭的人生活更有品质;我们不能说喜欢听交响乐的人比喜欢听秦腔戏的人生活更有品质...
整体说来,「品质生活」又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某一方面孤立的“精细”,或者某一个环节极度的“完美”,都很难算是全面的「品质生活」。
极端的例子就是,只有“精神追求”而没有“审美能力”不算是「品质生活」,没有“精神追求”只有“审美能力”恐怕这“能力”也靠不住,所以也不可能真的享受到所谓的「品质生活」。
再说回我那个朋友的女友,根据仅有的所展现出来的材料,我很难评判她是不是在过一种「品质生活」,但每一颗追求「品质生活」的心都该被善待,每一次实践「品质生活」的行动都值得人们去鼓励。
最后想说:如果想要过得有品质,那就从挖掘「精神追求」与培养「审美能力」两个方向努力吧。
最近还发布了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