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是前天,有个朋友对我说:“你看这么多书,怕是要变成书呆子哦。”我皱了皱眉头,没有直接回答她会还是不会。
我说:“我看书就是想打发打发时间。下了班,怪无聊的。你下班回家,九点躺床上刷刷手机,追追剧。我也是九点上床,躺下,只不过我喜欢翻翻书。都是过两个小时,十一点睡觉,其实没什么不一样的。看书只是爱好的一种吧。”
“你看书要花钱,我玩手机只费电。”她是这样回答我的。话已至此,我觉得也没有聊下去的必要,就悻悻地走开了。
说实在的,我不会因为她的话就去想什么样的人是书呆子,思考自己会不会成为书呆子,更不会为此而感到苦恼。
为这些去消耗脑细胞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是多余。书呆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褒义词,至少在读书的态度上是,就这方面而言我还远远不够格,差的远着呢。
我不知道她有没有读过《儒林外史》,但我知道她眼中的书呆子一定就是《儒林外史》中的周进、范进、马静、鲁编修这类人物。关于这一点,我是敢打包票的。
至于为什么我敢如此确定,那是因为在很久以前,我也像她一样说过别人是书呆子。
而那个被我们一直说成是书呆子的人,在当时,在现在也从未找我们理论过他不是书呆子。
我想他那时候的心情就和现在的我一样。淡定,还稍带着些许傲娇。
他是个尖子,放到现在就是学霸的意思。而我呢,离学渣还有段距离,属于不上不下的那种。成天游手好闲,出入游戏机室,上课睡觉闲聊,下课就跟打了鸡血一样。
不单单我是如此,身后还有一大群人也都这样。自然而然,这个学霸就成了我们眼里的书呆子。因为他不合群,因为他不跟我们玩儿。
更可气的是他成绩好,书读的多。我们实在是找不出一个不叫他书呆子的理由。搁我这儿,他就一个缺点,太爱看书!逮住这一点,我们就给他安了个书呆子的名号。
所以我能理解我的那位朋友为什么要叫我书呆子,或是怕我变成书呆子。过去的我跟她有过一样的想法,不能跟我相融的,一定不是好的。
社会是个共和国。一个人要是想努力上进,大家伙就笑呀,骂呀,说风凉话,逼得他退转。没有人可以比旁人好,比旁人聪明。谁想要凭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天才,高出于凡夫众人之上,社会就排斥他,把他嘲笑糟蹋,一点儿也不肯放松。直到他后来伶仃孤独,闷守在自己的思想里。
《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大致就是这般遭遇。人们笑他,骂他,看不起他,全是因为他执著的近乎着了魔的想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一生,获得功名利禄。
单就范进几十年如一日的苦读以及一直不放弃的劲头来说,这不但不是笑料反而是一种精神,锲而不舍的精神。
诚然,吴敬梓想要讽刺的是八股考试,封建科举,社会制度,这无可厚非,可是范进是无辜的,值得同情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范进就是曾经的自己。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也不敢不这么认为。因为我要是不去这样想,怕是要出大问题。
从走进学校,到走出学校,历时16年。如果范进是个书呆子,我何尝不是当了16年的比他高级一点的书呆子。
现在的升学考试只是科举制度的升级。我本想说是变种,可实在是找不出理由来。变种意味着基因的变异,升级只是类容形式的提升和完善。
范进考八股,我们考语数英,物化生;范进背四书五经,我们背唐诗宋词,历史文献,政治条例;范进参加乡试、会试、殿试,我们参加中考,高考,公务员考。凡此种种,还能举出很多列子来。
我实在是看不出二者之间有什么质的差别。范进要是书呆子,是腐儒,那么曾经的我们和现在的他们又是什么?
这么一来,我叫那个同学书呆子并没有错,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都是书呆子。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可我想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书呆子,如果要有,就是那些说别人是书呆子的人。他们十分清楚读书是件有益的事,但就这件事来说,他们自己却是个十足的呆子,所以也只好说别人是呆子。
说到底,就是想让你变得和他们一样,没有差别,在读书这件事情上。
所谓的书呆子,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五彩缤纷,绚丽多彩,也有着自己的追求,一直都不会放弃。
你叫他书呆子,只是你没见过也不曾有过他的世界,他的追求。妄下论断,是无知的表现。见不得别人变好,是嫉妒心在作祟。
社会有共和主义的本性。一切尊贵的、高尚的东西,不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会惹得它深恶痛绝。
如果你正在被人厌恶,被人嘲笑,被人叫作书呆子,那么祝贺你,因为在某些方面你正高贵着。
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往往那些不看书的人会把身边一直在看书的人称作书呆子。
这是他不想或者害怕你变好,想让你跟他待在一起。对于与众不同和出类拔萃的人,人们往往是心生厌恨的,枪打出头鸟嘛。
如果你现在是只出头的鸟儿,请你一直在天上飞,使劲儿挥动翅膀,别停,并时刻准备躲避那些飞向你的子弹。不管这子弹是瞄准你发射的,还是不知从哪儿窜过来的流弹。
一直飞,直到飞得足够高,飞得足够快,最后连子弹也够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