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为什么休学?
2014年我考上了上海某高校的研究生,半年之后,我休学了。休学的直接缘由是,我想写一本小说。作为一名纯理科硕士,有这样的想法着实令人不解,在很多人眼里这几乎成了欺师灭祖的大罪。有点业余爱好不要紧,为什么一定要休学呢?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我先简单捋一捋当时的心理。当时我构思好了一部长篇小说,很多个脑洞把自己感动哭了,于是我决定把它写出来,但在当时的情境下,我又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
首先因为课题的压力,几乎耗尽了我所有的时间,自己设定的写作计划很难推进。有段时间我每天夜里近十二点从实验室回到宿舍,写作到凌晨三点,第二天又要去赶早八点的课。且不说写作效率低,长期下去身体也扛不住。
其次,我对事态度比较偏执,一旦某件事成为我的责任,我就想把它做好。如果因为花费大量精力在写作上而影响了课题进展,在导师面前我会心里发虚。我想做好课题,我也希望把书写好。可最后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什么也做不好。我没办法忍受这样的状态。
那么为什么不能是先完成学业,再去追寻那个写作梦呢?
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完全处于一种迫切渴望创作的癫狂状态,甚至都不能放慢脚步。我不能断言当时脑子完全清醒。当时写小说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表达,如果读研两年时间人为限制,无异于是种折磨。如果不能休学,我想我还是会坚持去写,那样又回到最初矛盾的路上。
如果真的那么喜欢写作,当初又何必考个理科研究生呢?
我承认自己比较晚熟,直到现在我也不敢说自己已经觉醒,而找到一件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我真的花了太久。就像绝大多数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九零后,随波逐流了那么多年,就连考研我实际上也没有太多自己的考量。我们宿舍六个人全部考上了国内顶尖高校研究生,我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么。
我是如何坚定自己休学的决心的?
我擅长自我催眠。我对自己说,我这样做是在为自己搏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我要用一年写出一本旷世巨著(呵呵)。曾为了不知所谓的目的奋不顾身,考研都能在最后一个月玩儿命绝地反击,现在为了自身迫切而真实的愿望,我难道会懈怠吗?没有理由做不到啊。只有把自己逼得退无可退,作茧自缚。才可以破茧而出,浴火重生。人一辈子是要发几回疯的。如果放任当下情况,无所作为,那就会永远因自己的怯懦而厌恶鄙视自己。(我承认当时的想法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色彩。头脑一时发热,不能看清很多事实,想法过于乐观中二了。)
总而言之,我内心天人交战。我算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用功读书从小到大没干过什么出格的事,好端端地念着研究生忽然说要休学,总担心会玩过火。但是当内在矛盾激烈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朝某一方向转化。内心的声音会强迫你做一个抉择。我还是选择了休学。
至于我如何说服师长,以何种理由申请休学,在此略过。我要强调的是,我的父母都很开明,我的导师在美帝待了几十年也不僵化。而我休学申请表上填写的理由绝对正当且真实。
-02-
休学一年我干了什么?
休学整整一年,限于篇幅我不会在这里详述这段经历。我要说的是,这一年,跟我最初的设想相去甚远,再次证明了当初的欠考虑。除了写作,我做了许多并不在计划中的事。而写作过程也并没有想象地那么顺利。
休学前,越是矛盾越激发出内心的热切渴望,后来获得大量自由,渐渐地,整个人反而像扔进水里的烙铁冷却下来,我才发现我根本没做好准备,时间越多,浪费的时间就越多。此外,我因为高估了自己的文学能力,写作过程会经常遇到瓶颈,然后就像便秘一样焦躁难熬。无端消耗着大量时间,也未必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东西。我担心天天这样绷着,会消磨掉我对写作的热情。这种想法让我觉得恐惧。所幸我的激情被间歇性微弱的写作快感维系着。
那段时间效率虽然低,但叠加大量时间,有效工作量也有一个客观的积累。我完成了一个长篇的初稿。虽然完成度并不好,但我仍有强烈的满足感,我明白了写作对我的意义。
后来一切如同回到起点。对于这段经历我并不后悔。因为那是一个更高维度的起点。
-03-
休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从小到大,一直在疲于奔命。不知所谓地往前跑。听惯了人云亦云,有多少自己的思考呢。这个世界上都是聪明人,像我这样的白痴毕竟不多了。我想,休学给我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从无休止的奔跑中停一停。去搞清楚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活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而写作的性质又逼迫着自己反复咀嚼那点少得可怜的人生经历和人文积累。于是这一年里对自己的反思多过我的前二十二年。
休学前我说,我不可能同时把几件事都做好,因为我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但是我却有意过滤掉了无论我做什么效率都很低的事实。
休学期间,我有足够的时间专注于写作,但我还是做不好。明明很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就是做不到。我好像哪里出了问题。我耗费大量时间,成果甚微,就跟我休学前一样。我看上去很努力,开始叫嚣着一个月把书写完,后来一个月变成了两个月变成了半年。早上我意气勃发地钻进图书馆,夜里像拔了刺的刺猬灰溜溜地出来。低效,甚至无效的工作消耗着时间,更消磨着精力和意志。就像中了毒。很多时候的努力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我渐渐明白,一切跟时间精力无关。写作科研会彼此分散精力,那么逃离科研就可以写作了么?事实上,无论逃到哪里,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如果说一件事你做不好,那么另一件事你可能同样做不好。你会隐隐觉得自己身上缺点什么。
我终于发现,我之所以很容易陷入混沌的状态,在没有波澜的日子里得过且过,是因为不能对自身时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真正缺乏的是对自身的掌控力。
于是休学后期,我的目标就变了。写作的成果成了次要,我要一点点地改变,我要能掌控自己,要按照自身意志去做事。经过半年的探索,我总结出下面几点。
1.每天的总结规划,及时的反馈调节
能够掌控自己,并不是说做到绝对的自律。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绝对的意志力。这种掌控在于,不能每一天都是放养型的状态。尤其是当你有一个目标的时候。
每天雷打不动的次日时间规划,时刻知道自己原本应该干什么,一旦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应该条件反射般意识到这一点。
每天雷打不动的当日总结,对当天所有花费掉的时间进行统计,找出问题帮助建立更完善规划,同时把一切脑海中留下印象并微有感触的事件进行深刻反思。
有毛病、会犯错、会禁不住诱惑无意义地消磨时间,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通过规划和总结,反馈和调节,能够对不恰当的行为迅速做出反应,并使自己的生活处于一个有张有弛,动态平衡的状态中。然后,一直在进步。
比如我总结到,很多时候我感到焦虑,沉不下心做事。这时候一定不能待在原地让时间白白流逝,得离开当下的情景,回头去看,才能发现问题在哪儿。当我写作却动不了笔,坐在电脑前徒耗时间,我一般会到操场跑几圈,身体动起来,思维就活起来了。
2.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我走了多远
如果有很多个目标,一定要量化这些目标。比如计划这半年要写十万文字,要阅读五十本书,要背10000个单词,要跑步五百公里。我会把这些目标画成十厘米的线条。
三个月过去了。写了五万字,那么就在第一条线二分之一的位置。阅读了三十本书,那么就在第二条线五分之三的位置。背了1000个单词,那么就在第三条线十分之一的位置。
标上自己的位置,一目了然。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而自己已经跑了多远。知道在哪些方面自己曾有所懈怠,该逼迫自己加把劲了。知道有些目标定得确实有些离谱,该有所调整,但绝不是妥协。
同样的日子,时间一长,意识就容易模糊化,得过且过,安于现状。知道自己在哪儿,知道自己要去哪儿,随时看上一眼,可以激起一身鸡皮疙瘩。一下子就醒了。
3.了解自己的身体,发掘出身体的各种可能性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二十四小时打了鸡血般做一件事。但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每天的精力分布状况,什么时候最能集中注意力,什么事最会让自己分神,多长时间的工作可以让自己保持最佳状态,放松频率以及何种形式可以让自己最快恢复。
所以需要记录。通过记录不断地调整试错,以找到自己的G点,找到最能跟自己身体相适应的最高效的行为模式。
我曾为了发掘身体的各种可能性,做出过各种尝试。比如我发现,偶尔熬夜后,第二天会格外亢奋,那我就试着连续两周每天只睡很少的时间,开始效果出奇地好,睡眠不足我还能长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我以为自己找到宝藏了,可后来证明,身体很快对这种状态产生了免疫。再后来我以此为灵感进行调整,现在每天六小时的睡眠完全足够,一天下来精神俱佳。
找到一套跟自己身体相协调的作息模式。什么嗜睡,困,累,身体无精打采,很多时候都是精神懈怠带来的假象。而我们的身体所蕴藏的能量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我们需要去发掘。
4.学会独处,享受独处
如果希望掌控自己,而不是始终被外部因素牵引着走,那么需要每天留出独处的时间。
在那一时半刻,世界仿佛向后退去,来到一个空灵的领域。在这里,有两个人。你,和另一个你。你要倾听自己的心声,跟自己对话。这里不应有谎言,你不能自欺欺人。
你会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也许你从未系统总结过,但你肯定对这个世界的有自己的看法。知道自己心中所想,更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也就是你的三观、潜意识的欲望和经年掩埋的理想。
对面的那对瞳孔,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你自己和这个世界。
于是你发现了世界,找到了自己。
文:乌树
就想把故事讲好,如果在某个瞬间让你心微微一动,那就算我的成功了。
您的关注和点赞❤将鼓舞我前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