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起,我就开始阅读成功学和励志文学,在当时这两种文学风格刚刚进入主流视野,所以甚是流行,与今日动不动就反鸡汤的主流思潮截然不同。现在成功学和励志文学被冠以“情绪煽动,制造焦虑”的帽子。但我认为,书籍市场本来就鱼龙混杂,特别是在近几年资本的推动下,很多书籍在创作之初就是奔着“畅销书”去的,所以经常出现很多哗众取宠的作品。书读的多了,慢慢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主张。
为什么会先从“鸡汤”开始呢,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这些“鸡汤”的受益者。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向上的力量”,纵然很多鸡汤文学有煽动情绪,制造焦虑之嫌疑,但是终归要回到一个最本质的问题上,那就是“我们最终要获得什么?”。上学时,阅读这些书籍的感受不深,获得的更多还是情绪上的亢奋,脑海里的憧憬。但到初入职场,至现在的创业,这股向上的力量,都伴随着着,推动着我稳步发展。也多次的帮我度过难关,当然,这里的难关多数是指情绪上的,因为越长大,越能认识到,自己并非是能掌控一切的主角。所以反观“我们最终要获得什么”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寻找“向上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向上的力量”,近几年我开始练习着如何平和的应用在书中学到的知识,也是试着将抽象的概念具像化,分解成为一个个普通人也可以触碰到的点。所以将“向上的力量”暂且分解为“比别人多做一点的力量”和“带着思考不断重复的力量”,这两点也是我一直在工作中奉行的。
“比别人多做一点的力量”,当我在做程序员的时候,经常试着做一些“分外事”,比如参与到上游的业务设计当中,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获得同伴的认可,这位我后来转型成为PM奠定了基础(本质是多了一种职业选择)。当我做PM的时候,我主动扮演售前的角色,协助销售打单子,与客户直接交流,也与很多客户成为了好朋友。这让我接触到各行各业的客户,形成了对商业逻辑的认知,也积累了一定的认为,为后续创业提供了资源。就是这样,每次都比别人多做一点(分外事),让我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多了一些职业选择,不必陷入某一种固定的能力或职业。
“带着思考不断重复的力量”,这一点在我当前看来尤为重要,在前几年,凭着自己年轻,一直在探索人生和事业的边界,当然这种探索今后也还要继续。不过,人的心力毕竟有限,所以自己也开始收敛和聚焦。其实在毕业初期,是很难形成对自己发展方向的判断的,因为经历有限。但是如果到了一定年龄,仍没有清晰的定位,则算是麻烦事了。所以可以说,前期所有的探索,都是为了后续的定位。找到定位后,就要不断的在这个方向上去打磨自己,不断再每一次重复中思考和改善,最终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那么成为专家的好处什么?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形成自己的“壁垒”,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竞争”是无法逃避的话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体力和精力都会下降,面对年轻一代冲击和同龄人的竞争,最好的方式就是持续构建自己的经验壁垒。那么带着思考不断重复,就是构建经验壁垒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
最后想说的是,“存在必有其道理”,成功学也好,鸡汤也罢,最重要的是读它的人的心境是怎样的,我们想从中获得什么。因为最重要的不是书本身写的怎么样,而是其中的知识是否能为我所用,寻求向上的力量,好的我们就留下,不好的自然要果断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