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深阅读》这本书,是在青岛的“方所”书店,女儿去儿童书区去阅读了,我便在书廊里漫步,置身其中,感受书香,哪怕不看书,感觉也是蛮惬意的,悠扬的音乐声烘托了书店静谧的氛围,这本有特色的书面吸引了我,“深阅读”三个字在封面制作成了淡化了的墨印形象,它好像在表明“深与浅”的意义。作者斋藤孝,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
我端着《深阅读》坐在台阶上完成了一次“浅阅读”,大体翻看了一下就感觉到了满满的正能量,书中映射的几个关于读书的问题,仿佛一下子戳穿了我自身存在的缺陷。
没几天,看到了约书的信息,我便果断下手约了,收到书后正好赶上出差,出差回来便忙着一个重大检查,这本书在我的背包里,背来背去一周,竟没翻一页。《深阅读》时刻提醒着我,快去读,去阅读,去深阅读。
回想近期,虽然忙碌,但远没有忙碌到连零星时间都没有的程度,远没有忙碌到抽不出时间看它的程度,为什么没看?是因为懈怠,还有以忙碌为借口给自己开脱的各种理由。
如果无法完成对《深阅读》的“深阅读”,我该是多么对不起这本书?
于是,就在我仍旧忙碌的三天里,我见缝插针地居然看完了它,还在本子上草草地划啦了些要点。
看来,阅读不存在没时间,只看你内心想不想。
但,这次阅读仅是完成了一个眼睛的“看”,离深度思考的“深阅读”还存在差距,自责的同时,有些零星感受与大家共勉。
年轻人的“肤浅”,我这里居然也有
还不敢“倚老卖老”,但在年轻人跟前却总想充个“过来人”,书中所谓的“肤浅”其实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以及泡沫一样的信息世界,好像“肤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我们忙着奔波,吃着快餐,恨不得什么都能速成,我们划看着手机,浏览着爆炸的信息,仿佛浮在水面上的一呆小舟,周围全是泡沫,看不到水下的真相,我们没有时间潜入水底,我们忙着赶路,我们来不及看风景,我们来不及思考,或许你的小舟下方面的深水区就有一片宝藏,而我们却没时间潜下去获取。
“肤浅”是年轻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人该面对的问题。
为何不能只依赖网络信息
“手机依赖症”已经是普遍的病情,我发现,无论工作忙成什么样的狗,累成什么样的驴,晚上睡觉前,总能有时间刷手机,看朋友圈、看各种消息,我在想,为何我能把一本书在包里背上一周都没捞着看一眼呢?还是对手机的依赖性太大。
网络的资源相当丰富,网络的泡沫信息也相当多。我们如何在这个网络盛行的社会,寻求到自己的需求点?我不依赖它,我要让它给我服务,让它依赖我。
凡事都是辩证的,任何现象也都是一分为二的。曾经有人谈过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经验,当你需要专注一件事情时,如撰写一个重要的材料,你需要切断网络、关闭QQ、微信等工具,这对提高工作效率相当有用。我试过,但是也曾失败过,我关掉后,就开始坐立不安,心想我还得通过网络查询一下资料,其实是想知道朋友圈又更新了什么消息,又想到还有同事会通过QQ传送文件,经常关掉又打开,打开又关掉,我在想,网络到底是什么魔力能够让我这样?
纵然我们离不开网络,那就科学地利用它。当我有需求时,我可以用它来找资源,找经验,我可以利用微信社群来听微课,平常需要专注工作时,就暂时关闭或把它置为静音。工作会提高效率,生活会条理很多。所以,网络不可怕,可怕的是依赖它,可怕的是自控力的弱化。把在网络上的浮躁时间剪切出来,复制到读书上去,你的生活就会慢慢发生变化。
光用眼睛看字不叫“读书”
女儿说:哈,不用眼睛看,难道还用鼻子看吗?
童言无忌,其实,我们都明白,“雨过地皮湿”的阅读,是无法实现“消化吸收”的。我们可以用朗读来提高文字的魅力,我们可以用思考来感受文字的深度。
阅读+思考,是对书中知识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书是一面镜子,把文字咀嚼后才会发现它的映射力,我们从文字中找到自己,找到曾经的自己、现在的自己以及未来的自己,找到“黄金屋”、找到“颜如玉”,如果未曾找到,那么,那些冰冷的文字还未被你捂出温度,还未能与你的血肉相结合。
书中提到了“十倍增强读书力的技法”,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多少技法,都在印证着一个效果:你吸收了吗?
这在学生中,“消化吸收”的效果体现得较为明显,这本书学完了,看看考试成绩多少,就能够知道知识点吸收了几许。
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仿佛缺少了很多验证读书效果的机会,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人后,没有学生时代那么频繁的考试,但是验证渠道却比考试复杂得多,你的为人处事、你的谈吐气质,都在验证着你的读书效果。那些出口成章的人,不知道有着多少的阅读量才积淀下来的,所以,多读书,读好书,是人生路上笃定不会赔本的事儿。
先定一个小目标:藏书千册
说到“藏书千册”,有人说:这还不容易,找车拉回去就成了!
其实,藏书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并不是单纯数量的增长,是一种对知识需求的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变化,对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时候,书架上的书能体现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和心态变化。
记得刚结婚时,我们俩的目标是要有整面墙的书橱,里面放上满满的书,当时把两个人的书都汇总到新房的书橱里,总觉得那样才会有“文化人”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也不失为一种小小的虚荣。
后来,有了宝宝,育儿书开始上架,再后来,随着女儿的一天天长大,宝宝丛书、成长故事书开始占领书橱,家里不停地添置书橱、书架,随着女儿阅读兴趣的提高,她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书,有了自己的书架……我们俩当年拼命塞满的书橱开始给女儿的儿童读物让地方,但挑来选去,总觉得很多书籍难以舍弃,有部分暂时不看的书便储存到箱子里放到阳台柜子里。有些质量不高的书便果断放弃了。
我们家“藏书千册”的小目标,竟不知不觉地实现了,尽管因为书的存放显得家里拥挤了点,但我们仍然喜欢并享受着书香带来的欢喜。
藏书千册其实用不着把它当成一个急于实现的目标,也并不定非要去凑那个数字,只要你有一颗阅读的心,不经意间就会实现,正可谓水道渠成。
藏书并不是数字的简单积累,而是有取舍地珍藏,好书总会值得多读几遍,愿意珍藏在书橱里作一个温暖的回忆。经典书籍,往往百读不厌,值得收藏。泡沫一样的书籍,我们会有选择地移出书架。
藏经典之书,才是藏书的正道。
感谢这本并不算厚的《深阅读》,薄的书,里面却有着厚重的干货,要想完成对《深阅读》的深阅读,不是三两天能够抵达的目标,我想我会经常翻开它,找一找自己的影子,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愿看到此书的你对读书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