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餐饮业早在2015年已突破3万亿大关,可以说在其他实体经济发展减缓的情况中,国家加大对自主创业的鼓励起到了一个很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跨界者】的大量发生并泛滥成灾。其实真正值得学习的餐饮跨界者,小编认为就是【宜家】,在这里就先放下不表了。
这里所说的【跨界者】可以分成4+1种。
1、餐饮产业链里的上下游,做餐饮。
可喜可禾、面小蛮、鸡酱法、好时煎饺、嘿!鲍伯、明洞37号、原本饭时等品牌其实都是《正大集团》的。
2、同行业跨不同领域。
比如,百胜餐饮做火了肯德基之后开了必胜客、卖汉堡的麦当劳进入了咖啡市场、海底捞这艘餐饮航母内部孵化“U鼎冒菜”、外婆家做高端创意菜“宴西湖”等……
3、知名品牌完全跨界做餐饮。
比如:格林豪泰收购大娘水饺、无印良品咖啡店、1921GUCCI餐厅、LV的翡翠酒家、西太后的咖啡馆、Dunhill(登喜路)概念餐厅、Blancpain宝珀餐厅、悦诗风吟咖啡甜品.......
4、高举IP大旗变现
薛之谦的上上谦、胡歌的FOUNT 日本料理、韩寒的很高兴遇见你、林依轮的饭爷、朱丹的小时光、黄晓明的热辣壹号、孟非的小面、杜海涛的熊样功夫面等等......
+1 普通个人更是如过江之鲫,纷纷涌入
有做装修的,有做IT的,有人脉广拿地方便的,有做过工厂善于管理的。在整体经济低迷的时候,都纷纷把战场转移到了貌似更容易赚钱的餐饮业。
就这样2015年开始的餐饮大红利,在2017年还会愈演愈烈吗?
走过红红火火的2016年,我们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一线城市的餐饮门店数量由2015年的59万余家减少至57.6万余家,门店数量呈现 2.4% 的负增长,尤其是北京和上海,餐饮门店数量就减少 3.65 万家。
来看看原因吧:
餐饮业门槛低,容易进入,只要找到合适的门店和师傅就敢干,就可以开业;
房租、人工费用逐年上涨,运营费用越来越大,不是一开起来就赚钱那么简单;
同行竞争激烈,随着进入餐饮业的人越来越多,饭店遍街临立,虽各有特色,奈何僧多粥少,分到自己嘴里的越来越少;
城市规模迅速扩张,新门面不断产生,更是加快了开餐饮店的数量,而人口密度不断的被稀释,很多门店周围的人密度根本达不到做餐饮业的人口密度;
我们都说今后的三年将是中国餐饮的过渡期,下半场来临之前的必定要经历的洗牌期。
【互联网餐饮蓬勃发展,大众餐饮大行其道,高端餐饮寻求转型】是美团点评对17年的做出的展望,可是马云推出的无人餐厅就像是一颗石子,引起的涟漪还是震动了整个餐饮业。互联网不能只在网上做无序发展,网下商铺本身的价值不得到提升,互联网的泡沫终究会破灭。所以这第一句话,需要打上引号。
“大众餐饮”,其实就是指相对中低端的行业,这个层次的商家,其实就是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前面是大鳄打算来吞并你,直接利用你的资源;后面有的是比你还大众,比你还Local的人,想着法的也要来赚一笔。所以这一句,放到洗牌期基本上也就等于白说。应该把话说开了:大众餐饮就是高速跑道,竞争最为激烈,随时都有翻车的危险。
最后一句“高端餐厅寻求转型”,这句话没有毛病。大资本运作,才能达到高效率、高流量、高回报。不是什么商家都能顺利转型,这里需要有:人、资金、产品。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所以在下半场到来之前,我们可以预见,2016~2017年所形成的纺锤式市场(大众餐饮占70%)将会略有缩小,这个市场将会出现多巨头的局面。而流失的市场将会流向高端和低端市场。
粉丝经营、菜式创新、门店服务、品质维持、科技运用,一切将会是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以“消费者本位”来定位品牌价值。
另外,大数据的运用将超越餐饮的范畴,吃喝玩乐将会根据不同的品牌形成多个生态圈,圈子里的消费将会是以更虚拟和更具有互动的方式进行。而信用机制的完善,会让商家失去投机取巧的土壤,让消费者会有更便捷、舒适、安全的就餐体验。
Eat Well , Live Well
阅读原文:http://mp.sohu.com/v2/main/news/preview_by_id.action?id=208284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