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简史》阅读打卡

参加了南京趁早的线上21天读书打卡活动,以下为每日打卡记录

如果你也在读这本书,欢迎留言交流

我读的是微信读书上的版本,作者为格雷克

图片发自简书App


Day1/21

2019.02.01《信息简史》

今天读了推荐序、引子和第一章的“会说话的鼓”。

读前面的推荐和引子有助于从整体上了解全书的概貌,写推荐序的人都是知名的人物,他们高屋建瓴地对全书的内容作出了精要的概括。

印象比较深的有两点:

第一对冗余的理解。“那些看似有损于精炼和简洁的冗余信息反而提升了信息传播的精准性”,我们固有的思维是要抓大放小,把握重点,不用太关注细枝末节,但实际上在成熟大数据系统的背景下,一些无序和碎片化的信息反而成了复原精准全貌的关键。加入一些冗余的信息,提升可靠性,让内容无歧义。当然,在可靠性和有效信息载荷之间寻找最优平衡是一门艺术。

第二信息一直都存在,只是它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用不同的媒介来表现。从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到烽火,到鼓声,到现在社会的电报、电话、短信、各种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软件.....其本质都是在表达和沟通。


Day2/21

2019.02.02《信息简史》,今日祝大家新年快乐!今天读了第二章的“持久的文字(心智中并无字典)”

对其中这句话印象深刻:

“借助文字,一个人可以向众多人说话,死者可以向生者说话,生者可以向未生者说话”

我的感想如下:

借助文字,后代可以了解先辈过去的经历和故事。比如你能从《从前慢》(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的文字里还原过去。

现在我们有了更多的媒介——声音、照片和影像,来记录当下的存在。有时候我就在想,我们的后辈可以从我们留下的这些记录里还原出我们自己。

曾经看到一个摄影师说的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大意是:我为什么要用摄影/影像来记录生活?因为在里面孩子们不会长大,亲人们仍然年轻不会老去,祖辈们都还健在......这就是影像的意义。

除此之外,今天的阅读让我对我们的祖先肃然起敬,在今天的内容中,作者说“汉字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演化出来的最丰富,同时也是最复杂的文字系统”,汉字经历了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到语标文字的转化,完成了实物到口语的转换。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丰富的含义,反映了人类的想象和历史风貌,或者是一段故事

Day3/21

2019.02.03《信息简史》

今天读了第三章的“两本词典(我们文字的不确定性以及我们拼写的随意性)

今天在回家的路上看得比较随意,有的地方云里雾里直接略过。印象中大概讲了些字典编纂的内容,是字典的出现规范了文字。印象中比较深的是这段:“由于英语世界的互连通性,任何单词都有可能从与世隔绝的地方冒出来。这样,即便这些地方仍然与世隔绝,它们与英语的日常话语已经有了即时的连接”

英语像一个中介,打通了全世界的连接,实现了各种语言和文字的互通,由此看来,英语的作用之巨大,极大促进了文化传播。其实现在的互联网也有如此效应,互联网以新的方式改变着世界,互联网不带偏见,从天涯到海角,从大城市到小地方,把全球的讯息互通,连接,实现文化的融合。

Day4/21

2019.02.04《信息简史》

今天读了第四章的“将思想的力量注入齿轮机械(喔,欣喜若狂的算术家啊!)”

这一张对我这个文科生来讲读得好费劲,最后明白是在讲“差分机”(尽管不太明白这是个什么玩意儿)的诞生过程。这一章其中有一些思想带给我启发,比如“降阶”,让我想起化繁为简,把复杂的乘法计算转化为加减计算,有一种四两拨千金的感觉,减小算错的概率。这是一种抽象思维的展现,显示了人类非凡的智慧。只是不太明白写这一章有什么意义,可能要等我读完全书才知道。

Day5/21

2019.02.05《信息简史》

今天读了第五章“地球的神经系统(就那么几根破电线,我们能指望它什么呢?)”

这一章主要在讲使用电来传递信息,介绍电报的发明历史,回顾了一些细节,电报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出现了“编码”的概念。为了减小传送的成本和保护信息的私密性,密码学、逻辑学等学科应运而生。同时电报对人类思维和语言产生了很大影响,

正如文中所说:

“在语言使用中,短词将逐渐对长词占有优势,直接表达形式将逐渐对间接表达形式占有优势,含义清晰的字词将逐渐对模棱两可的字词占有优势”

由此及彼,令我想到现在各种新技术和新趋势的出现对传统带来了挑战,任何一个革新都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就像互联网1.0火了博客,2.0火了qq,3.0时代火了社交网络,而后来的微信火了公众号,视频时代火了抖音.....


Day6/21

2019.02.06《信息简史》

今天没有继续往前读,而是重新回顾了前几天读的一些内容。具体来讲,就是从封面到第五章的内容。

就我目前读的这些内容来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概念是“编码”和“映射”。

从历史悠久的非洲鼓,到后来的字典、词典,还有差分机、信号塔、电报等,都是把信息,把信源处想要传达的东西转换为另一种符号来传播,这个过程存在失真,因此用冗余来减少信息的损耗,尽量还原真实的内容。任何传递后的信息都是原信息的映射,若用一个公式f(x)=y,而鼓、字典、词典、差分机、信号塔、电报等就像映射关系中那个f,括号里的x好比原始信息,y为解码后的信息。

总之,一切传递后的信息都是原始语言或原始信息的映射。

读到这里,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推荐序和网络上的评论都说此书所含智慧很高。的确如此,书中所跨越的学科和所记载的历史之多,细节丰盛,能读完读透大概不仅仅是了解了信息的历史,也有助于提高对历史学、哲学、基因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认知。


Day7/21

2019.02.07《信息简史》

今天读了微信读书上的《信息简史》P362-P393,第六章“新电线 新逻辑(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比它更严密地为未知所包裹)。

印象最深的是P364中农场主们自发组织对用于隔离农场的电线重新进行设计:把固定铁丝的金属U形钉换成了绝缘的夹子,往铁丝网中添加了干电池和通话筒,并用额外的铁丝把断处连接起来,实现了点阵通信。

这种行为让我想起了生活中官方做不到的事情民间却能做到。比如我早几年在北京上学,那个时候北京交通部门推出了类似于现在的滴滴这种叫车服务,只是采用的是打电话预约的方式进行派单,用户需要给平台支付3元。但很快(大概一年)这项服务寿终正寝,因为3G的推广,免费的滴滴打车业务兴起,民间自助打车方式替代了官方的收费派单。

正如网友的想法:用户自联网可能是未来。大家不仅仅是分享自有的带宽和算力,甚至有可能建立自有的协议和标准。某种意义上,自由主义带来的是自以为是的孤岛,而集权可能是垄断下的标准化。


Day8/21

2019.02.08《信息简史》

今天读了微信读书上的《信息简史》第六章从382页开始到第七章信息论的内容。

说实话,第七章读起来特别令人费解(可能是我知识储备的问题),第六章382页往后的内容也读得云里雾里。这里谈谈对其中部分内容的感受吧。

第六章讲了电话的推广和使用过程,按照书中描写的电话推广过程,令我想到很多事物经历的由小到大,由被质疑到被接受的经过,看来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新生事物很容易遭遇人们的“想象力失灵”,于是不会被看好。电话从最初被人质疑不够严肃和正式,到后来逐渐普及被主流社会认可,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过程。并且其中会经历一个“临界点”,引发使用者的急剧上升。

其实,后来一些传播的媒介和工具也如同历史上的电话一样。比如淘宝、微信、微博,都是最开始的一小撮人使用,并且被传统的人认为是毫无意义浪费时间的“工具”,慢慢凭借自身的迭代发展壮大,并成为主流的东西。


Day9/21

2019.02.09《信息简史》今天阅读的是第八章“信息转向(形成心智的基本要素)这一章读起来让人十分的迷茫和迷惑,我在此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实在太薄弱(叹息......)。

印象比较深的是书里提到的“齐普夫定律”。即:如果把一篇较长文章中每个词出现的频次统计起来,按照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的递减顺序排列,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即频次最高的词等级为1,频次次之的等级为2,……,频次最小的词等级为D。若用f表示频次,r表示等级序号,则有fr=C(C为常数)。人们称该式为齐普夫定律。

这是一个和二八法则雷同的定律,简单来说就是越用得多的词越可能再被用得多,再次证实了马太效应。由此让我坚定一个思想,做什么都要做业界第一,第二第三就意味着体量、规模、影响力都在递减。同时,要把时间和价值花在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上。


Day 10/21

2019.02.10 《信息简史》

第九章 熵及其妖(你无法通过搅拌将果酱和布丁区分开来)

天哪,今天继续进入懵逼状态,这一章主要是在讲一个关键词“熵”,由于实在无法理解书中所写,我只好百度了一下大致明白了。

这一章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如配图,感觉这是对我活生生的描述。这本书从第四章开始我就进入了混沌无序状态,我感觉自己就像这段话里面提到的那个“识字却读不懂的人”。前两天在阅读的时候,看到有人推荐一个视频,说和这本书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也许有助于帮助我来理解,我先去看看视频吧,这一章节的内容,大概的感受就是这样。

#来自一个理工科思维很差的文科生吐槽#

Day11/21

2019.02.11《信息简史》

今天读了微信读书上的《信息简史》第十章生命的编码(关于生命体的完整记叙都已写在了卵里)P599-630。

这一章中让我有一种回到人间的感觉,虽然对其中一些奇妙的生物词汇和语句有所疑惑,但大致读懂了这一章讲了从信息学角度看待生物学。

尤其是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观点,认为基因才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而个体不过是它们暂时容身的皮囊。

这令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部美剧《西部世界》,这部剧里的很多主角配角都是机器人,而他们以为自己是“人”。他们的存在,不过是为了满足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人的某些欲望(比如性侵、虐待、占有欲等。有一天当这些机器人觉醒了,有意识了,于是成为了真正的“人”。

所以我有时候在想,我们每一个人可能就是上帝造的“机器人”,每一次生命都是在演不同的剧本,说不同的台词,轮回因果不是没有可能。而当我郁闷的时候,想一想可能自己只是在演绎一段剧本,只是一个不自知的演员,就能看破很多事。

Day12/21

2019.02.12《信息简史》

今天读了微信读书上的《信息简史》第十章生命的编码(关于生命体的完整记叙都已写在了卵里)剩余的部分和第十一章 跃入模因池(他其实就是寄生在了我的大脑里)P655之前内容

在我看来,这一章和第10章应该连起来看,可以做类比。第十章讲的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的生命和躯体;这一章讲的是我们的思想,这比较抽象。

在11章反复出现了一个词叫做“模因”,这是一种与基因类似的现象,如果说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就是我们的思想之间复制模仿从而进行传播的过程。就像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流行语言或者词汇能广泛传播,比如,前几年的凡客体、马伊琍的且行且珍惜;最近一段时间流行的抖音神曲等。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一句话:我们人类是唯一一种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的物种。这里说的是我们既生存在物质的空间,又有思想。不过我倒觉得这句话说的不是太恰当,在我看来动物们可能也会存在思想,比如很通人性的狗,也许他真的能读懂主人的意图。这让我觉得真的非常奇妙:我们所在的世界究竟有多少维?我们人类能看见的又有几维?

在物质和思想平行空间之外,恐怕还有另一个甚至更多空间存在。


Day13/21

2019.02.13《信息简史》

今天读了微信读书上的《信息简史》第14章洪流之后(一本宏大的巴别相册)P772-,直接略过了第12-13章(这两张讲的东西我基本上看不懂)

读完第14章,印象最深的观点是我们的宇宙可以被看作相册或者图书馆。那么根据文中所写:“像宇宙一样,计算机也最好被视为状态的组合,机器在一个瞬间的状态决定了下一瞬间的状态,因此,根据其初始状态和输入信号,机器的全部未来状态应当是可预测的。”换言之,宇宙在不断地计算自己的命运。

如此看来,我们在宇宙中的所有状态,其实都已经被记录,只不过他可能弥散到了空气中,如果人类能够找到一种算法,理论上可以还原出一切:历史上的人物、消逝的声音、某个表情.......一切皆有可能。

越深入越觉得生命之渺小,每个人的一生都如同宇宙中不起眼的尘埃,我们可能觉得自己活了几十年,上百年很漫长。但从茫茫的历史来看真的太短暂。


Day14/21

2019.02.14《信息简史》

今天读了微信读书上的《信息简史》第15章每天都有新消息(或者诸如此类)

这一章谈到的是“信息爆炸”的问题。正如这一章节的标题,我们每天都被新消息所埋没。那么信息爆炸产生了一些影响:

第一、信息随手可及。曾经获得真相的代价非常昂贵,现在却十分便宜。比如书中所写:如果想了解诸如君主或总统的名姓和年代、节假日和潮汐表、遥远国度的大小和人口、海军舰船和主要军官等事实,人们需要查阅《惠特克年鉴》(英国)或《世界年鉴》(美国)。要是手头没有年鉴,或是想了解的事实不在其中,人们还可以打电话咨询公共图书馆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

而现在,我们想要了解上述信息只需要打开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甚至直接对着手机说出自己的需求,有些手机,比如像我用的苹果手机就会自动调动siri启动机器搜索说出答案。

第二、信息焦虑、信息疲劳、信息过载。正是由于信息太多了,看不过来,曾经很昂贵的信息现在能低成本得到和保存,人们可以不断获取~人们需要用搜索引擎或过滤器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到有用的。于是催生了一些知识的代理商和承包商。 我联想到现在知识付费产业的蓬勃发展。比如得到app、比如吴晓波频道、樊登读书会,网易公开课,以及类似于千聊、唯库等平台。

Day15/21

2019.02.15《信息简史》

今天读到此书最后一章:尾声(意义的回归)

这一章讲了互联通信的影响。

电报让时间和空间得以消弭。“认识的创造性过程将集体地延伸至人类社会整体,就如同我们已经通过各种媒介延伸了我们的感官和神经”

全球有机体应运而生。

到后来谈到了大数据的概念,数据挖掘,甚至能读出人工智能的意味:

诸如“并且网络已经学到了一些任何单个个人无从知道的事情。它可以通过识别音乐CD中各支单曲的时长,并查询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从而辨识出这是张什么CD。这个数据库是多年来数百万匿名用户集体贡献的积累”

“就是Google的方式:它解决一些人工智能经典难题(如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的办法,不是靠人类专家、字典或语言学家,而是依赖在三百多种语言的数万亿单词中进行如饥似渴的数据挖掘。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搜索Internet的早期策略其实就是基于对集体知识的利用。”

还有聚集现象等概念。

总之这一章是我读起来比较容易理解,感觉和自己生活比较相关的一章。对于其中提到的“聚集现象”印象深刻,有点类似于人际中以某个人为中心的网状结构,像我们现在总提到的“圈层”概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684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14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214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88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96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6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7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9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346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64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66评论 1 33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2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1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7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01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孙最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为了追到他喜欢的女孩,小孙花了很多的功夫做准备。 他和女孩第一次约会的时候,去了一家韩...
    蛮力阅读 480评论 4 8
  • 谁家佳人倚小窗,双眉紧蹙泪汪汪。 思君盼君不见君,独酌凉茶心内伤。
    缘wxh阅读 371评论 2 12
  • 1.谈《青花瓷》 施璇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
    听语堂阅读 1,208评论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