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Empathy),可以简单理解为把自己放在他人的处境中设想的能力(put yourself on someone's shoes)。
从直觉上来说,人们会觉得共情是道德的基础。比如说,当我们考虑要不要捐款给一个小女孩,如果她是不具有任何特征的,那我们可能毫无感觉。但如果我们刚好也为人父母,女儿同她一般大,且小女孩得到了帮助后能极大地改善生活,那么,我们很可能做出捐款的行为。(这也是轻松筹可以在朋友圈盛行的原因吧。)也就是说,我们对素不相识的人,做出了善意的行为。
对于人类来说,这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但想想这要是发生在动物界,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两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动物没有为争夺猎物互相撕咬,其中一只还主动匀出食物来了?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基本上任何完整分析道德的理论,都借鉴了共情的概念,不管是后果主义、功利主义、还是义务论。
但,共情其实是有局限性的,这使得它作为道德的基础,有时候会非常站不住脚的。
原因一:共情有时候是一种偏见。一只外形可爱的小猫,比一窝脏兮兮的小猪崽更能引起我们的疼爱,1<5失效了,却不是因为理性或者说道德上的分析产生的。
原因二:共情作为道德的核心,有时候是不足的。比如说,你养了一只宠物,虽然你一点也不知道它是怎么思考的,它也不理解你的生活,但你们之间还是能有爱的产生,你会愿意为它做点什么。
最后,借用下亚当斯密斯举过的例子。当某一天,我们知道成千上万人的死讯时,我们会发出世界可怕的感叹,但这基本上不会影响你那天的睡眠。但,如果你知道明天你要失去你的小拇指,那你可能整晚睡不着。
看起来,人们担心自己的小拇指,多过成千上万人的死亡。
那么问题来了,是否有人会用千万人的死去,来保住自己的小拇指呢?——不会。甚至,如果有人要这么做,我们会觉得荒谬。
人类的理性,战胜了自己的小情绪。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能够超越自觉、自私的冲动,愿意去帮助他人,理解了个人在任何方面都不比芸芸众生的其它一员重要。
综上,仅仅关注共情是不够的,关注情绪与理智的相互作用,会让道德心理有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