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一次的述职大会,上午7点就早早醒了...还只是睡了4个小时的我异常的困倦...
似乎也没啥好听的,戴上耳机听音乐,避免受到演讲的干扰,开始拿出《智能时代》读了起来。虽然吴军说这本书并没有花费他太多精力,很惊讶是继《数学之美》后卖的最好的,而最耗费心血的《文明之光》与《浪潮之巅》却卖的比较一般。其他几本书我都没有看过,但不需要耗费精力来写的书一般都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吧,而最擅长的领域能写出的大概率上都很不错,那么这本书卖的很好也就不足为奇了,要知道《老人与海》只花了海明威8周的时间呢。带上耳机虽然还是会有音乐且夹杂着演讲声,但这样模糊不清却对我来说刚刚好,越嘈杂无序的声音越可以让我集中注意力来阅读。翻开上次用折页做书签的地方,开启了阅读模式...
《智能时代》这本书其实是讲我们所说的人工智能,但其实,通篇两章的阅读下来,却极少出现“人工智能”这个词。至于为什么,答案是出于严谨。我们所说的“人工智能”其实可以分成两个时代,一个是泛指的机器智能,任何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都可以算是;第二种,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人工智能,或者叫人工智能1.0。后续出来的科研成果用了一些非传统方法来实现机器智能后,为了划清界限,都会特地强调自己不是用了人工智能的方法。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鸟飞派。人类一直都有飞行的梦想,而认知规律会让我们先考虑模仿,所以,我们会制作出各种惟妙惟肖的翅膀绑在人的身上,结果我们后人都知道了(我们不必嘲笑,这是认知规律),是不可行的。而真正把人送上天的当然不是依靠模仿的仿生学,而是依靠空气动力学制造了飞机。这个例子放在机器智能上尤为合适,传统的人工智能是将计算机当做人来解决计算机思考的问题,而真正实现机器智能的却是靠数据驱动、知识发现和机器学习,人类不需要变成鸟就可以上天,而计算机也不需要变成人来思考。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技术解决方案,只是最终都达成了最初的目的,这个目的的本质,是为人来服务。
了解了这些,你也可以明白,过去我们所听说的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也是个不准确的概念。而目前的机器智能的解决方案,无一例外,都是大数据+计算导致的结果。说到大数据,这几年估计大多数人都听出耳朵茧子了,不过即便如此,明白大数据真正含义的应该也不到1%,而晓得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关系的人,很可能不到万分之一了。直接给个定义吧:“数据量大、数据维度多、数据的全面性(或者说完备性)。”这三个特征是大数据的充分必要条件,还有一些不是必需条件,但有了它我们可以做更多事情的就是数据的时效性。关于大数据这块的解读,未来我会单独开一篇文章来讲解。
过去我们对大数据的认知基本就是统计、通过数据才做决策同时来驱动产品的改进,以及对营销和用户增长的分析支持。但这仅仅是靠结构化的数据来做比较简单的分析而已,我们更应该看的是数据(和摩尔定律、数学模型一起)导致了机器智能的产生,这个发现(或者说发明),是一场真正的智能革命。好了,不管你信不信,他都会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