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办学80周年纪念活动观感
写在前面的话
去年,为了纪念浙江大学120周年华诞暨浙江大学西迁泰和办学,浙江大学江西校友会将亲历浙江大学西迁整个过程的百岁学长王灵芳请到了泰和,在参观泰和办学旧址时,老学长说,1938年7月份学期结束后,学校发给每位学生20块钱,同学仨仨俩俩结伴而行一路往西,途经湖南长沙前往广西省宜山县(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浙大西迁的下一站。她走了将近2个月才到达宜山。
为此,我记住了宜山这个地名。作为浙大人,对浙大西迁这段历史有了大致了解后,非常希望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也很想知道浙大西迁宜山的故事,这次纪念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办学80周年活动给了我一个契机。
11月17日星期六,跟随浙江大学江西校友会代表团,我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
从江西南昌到广西宜州全程1千多公里,我们乘坐高铁从南昌中转长沙到达桂林站,加上中途转车大约花了7小时多,再乘坐中巴车从桂林到达宜州全程高速公路花了3个半小时,整个旅途大约11小时。而从江西泰和到达广西宜州高速公路里程大约850公里,自驾车也要花上10小时多。
一路走来,心中暗自感慨,当年的西迁之旅多不容易啊,我们今天有高铁和高速公路,80年前啥都没有,浙大师生全靠着两条腿,携带着书籍和行李箱徒步走过来,而且是在战乱时期,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穷乡僻壤间一路流亡办学、求学的呢?在宜州2天的参观纪念活动中,似乎找到了答案。
第二天,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来到了河池市宜州区幼儿园~
80年前,这里是浙江大学西迁宜山期间总办事处、浙江大学“求是”校训和“大不自多”校歌确定地。
据史料,1938年11月19日,在广西宜山(今宜州区),就在此地,下午三时召开了国立浙江大学第十九次校务会议,竺可桢校长主持,决定以“求是”二字为浙江大学校训。
“求是”的思想根源,原本典出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王阳明曾经主政江西赣南3年,他创立的心学之实践与形成在赣南。在这里,他以自己的体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并尝试将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结合起来,终于成就了一代理学大师。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
想是1937年浙大西迁至江西泰和办学的8个月里,竺可桢校长就开始思索,及迁至广西宜山,经深思熟虑,便提出了以“求是”作为浙大校训。
1938年12月8日召开的又一次浙江大学校务会议,决定请国学大师马一浮教授写校歌歌词,马老正是在宜州创作的校歌。
一次常规的校务会议,树立了浙江大学的精神支柱,从此宜山也成为浙大人核心价值观的策源地。
浙大西迁纪念广场~
浙大西迁纪念广场,是当年宜山文庙的遗址,文庙位于宜山东门城外,明代修建,规模宏伟,后被损毁。
2011年5月15日上午8时,在修建西迁纪念广场的施工场地发现了日军飞机轰炸宜山留下的未爆炸航弹,航弹外壳现存浙江大学校史馆。
据史料,1938年9月,浙大初到宜山,当地政府将文庙、标营等处拨予浙大,1939年2月5日星期天,日本军队竟然以浙大为目标进行了猛烈而疯狂的轰炸,18架日军飞机分为两群,在宜山城内半小时轰炸了3次,城内外投弹150-160枚,机关枪更是鸣声如雷,无片刻停息。在标营一地投燃烧弹、爆裂弹118枚,当时就读于浙大物理系二年级的学生程开甲受伤,也许就是此时此刻程开甲暗下决心,要好好读书,精忠报国,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当年7月21日下午3点,日军飞机再次入侵宜山上空,4次投弹百余枚,震毁名居数间。
就在这样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浙大人不屈不饶,修整好校舍后,仍然照常读书、上课。
宜山标营~
宜山县城东门外,曾经驻扎清代一个团的军队,标营就成了这里的地名。当年浙大到来 前,还驻扎广西部队的一个团,广西省政府命令该团迅速从标营搬出,所有房屋让给浙大。这里除了营房,四周荒草丛生,别无他物。
据史料,浙大在此建筑校舍,都是茅草房,由建筑系设计建造,编的很整齐,有实验农场、教室、宿舍、礼堂、餐厅、办公室、操场等。我们来到这里,却没有任何建筑,许是年代久远了,茅草房已经坍塌或是被日军炸了。可是这里风景绝好,空气清新,是潜心读书、修炼身心的绝佳之地。
当年浙大的本部在标营,部分教室和宿舍在文庙,办公室及教学器材在工读学校(现宜州区幼儿园)。
河池市宜州区第一中学~
浙大西迁宜山时期教职工寓居处、成人识字班旧址。
河池市宜州区第二小学~
浙江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旧址、浙江大学师范学院实训基地旧址。
学校西依笔架山,山上绿树葱茏,多有山洞,是师生们躲避日寇空袭之佳地~
东向会仙山,战争年代通讯闭塞、信息阻碍,会仙山上一把狼烟烽火,一盏灯笼火把,能及时传递战事情况~
二小的校长向我们介绍当年浙大在这里的办学历程~
这位老学长指着宣传栏上的照片对二小老师说,这位钱琢如先生是我外公~
听了孩子们演唱山歌,安徽校友会80多岁的老会长也激动的唱起了山歌,和小朋友们激情互动~
宜山公园,刘三姐音乐喷泉广场,校友们欣赏浙大校歌和宜州山歌并合影留念~
冯京公园,宜州博物馆,浙江大学西迁宜山纪念馆开馆仪式~
11月19日上午,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亲临广西宜州,与河池市及河池市宜州区政府领导共同为“浙江大学西迁宜山纪念馆”开馆揭牌。
纪念馆内有竺可桢校长的亲笔题字~
西迁亲历者的后裔仔细寻找自己祖辈的照片并在馆内合影~
浙大西迁宜山时出生的陆宜山老先生带着祖父和父亲的照片,在纪念馆寻根~
陆宜山的祖父任职于浙大,父亲1936年上海交大毕业后来浙大任教。1938年在宜山生下了他并取名“宜山”。
专程从加拿大温哥华赶来参加活动的周志强老先生也在广西宜山出生~
下面这位老先生指着“宜山毕业照”中的 一位穿白色旗袍的美女,含着泪告诉大家:她是我妈妈,看不清脸,但是我家里有这张照片,她是我妈妈~
这些感人的小细节,很让人动容、流泪。
浙江大学西迁亲历者后代寻访团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是陈天来,他父亲1939年毕业于宜山并留校任教,他于1946年出生在贵州湄潭,2016年当他第一次回到出生地湄潭时,感慨万千:经历过浙大西迁的二代、三代大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了,可以组织起来,大家一起来看看父辈工作生活过的地方,重走西迁之路,传承求是精神。
上图是《浙江大学西迁线路图》,1937年11月从杭州、天目山启程,途经江西上饶、吉安、泰和,广西宜山,直至1940年1月迁至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在贵州坚持办学7年,直到抗战胜利才迁回杭州。漫漫西迁路,历时2年多,穿越6省,行程2600公里,流亡办学达10年之久,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
参观完展览,浙江大学各地校友会代表团纷纷与罗卫东副校长一行在馆前合影~
河池学院内,冠英阁~
据史料,冠英阁的始建时间可追溯到明代崇祯年间,数百年来,冠英阁迭遭兵燹毁圮,又数度重修。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宜州游历期间曾登临冠英阁,并留有文字记录~
1938年9月至1940年1月浙江大学西迁宜山期间,冠英阁是浙大师生常游之地,竺可桢校长也常常利用假日带着孩子们游览宜山四近的名胜,探访历代古迹。
浙大师生曾在此举行各种抗战集会,并诞生了不少诗作。阁内有一个当年浙大西迁所作的诗词展~
这些诗不仅有才情,更多的反映了那个年代里,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冠英阁旧址位于现在的河池学院校园内,2017年,河池学院根据文献资料记载规模,于原址上恢复重修。
浙大路,“求是桥”揭幕仪式~
在求是桥揭幕仪式开始前,大家一起为17日刚去世(2天前)、101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默哀!今年5月份,程开甲院士为求是桥亲笔题字,他曾经在宜山求学,并在日军轰炸标营时受过伤,那时他就读物理系二年级。
怀远古镇参观浙大社会实践服务主题展馆~
在西迁宜山纪念馆,我看到了这段话:浙大西迁不是简单的逃难,而是在战火中坚持教学与科研。浙大在宜山不曾停课,这是什么精神在支撑?战争时代的大学精神又是什么?浙大人以“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永不动摇”和“对国家民族所具有高度责任感”,回答了“世界教育史上伟大的奇迹”。
据统计,当时任教的部分老师,后当选两院院士的有17位,当时就读的学生,后当选两院院士的有10位。他们都曾喝过龙江的水,标营挨过日军轰炸,文庙组织过抗日义卖。
80年来,是他们和中国无数的科学家们一起,用自己的默默无闻支撑起中国的强国梦,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支撑起社会的一次次变革一次次进步!他们是国之栋才,是民族脊梁,他们是最值得我们崇拜的中国精神!
系列纪念活动还包括西部地区校友会联谊会和浙大西迁宜州办学80周年纪念大会~
19日晚,在宜州桂剧院观看了《求是情,故乡行——纪念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办学80周年联谊文艺晚会》~
其中,浙江大学文琴艺术团的舞蹈《光•启真》非常棒,以舞蹈语汇讲述了西迁宜山的故事,发人深省、感人至深。不仅舞跳得好,编舞是专业水准,有时尚元素,又结合了我浙辉煌历史。配乐诗朗诵《长路》语言很美很壮烈。
2天时间里,仿佛穿越到80年前,“大不自多”那典雅庄严、荡气回肠的旋律一次次响起,不绝于耳,萦绕至今。与各地校友短暂相聚却又要分别,以至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当地政府部门的周密接待和悉心照顾,让我们有回家的感觉。
宜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淳朴,宜州,不仅容纳、滋养了80年前的浙大人,也让今天的我们如沐春风,倍感亲切,宜州,你是浙大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江西校友会 肖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