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事情永远觉得自己吃亏,总觉得做的事情回报的少,然后在做事情的时候,故意把原本可以做好的事情做的不那么好。如果让他把事情做的更好一点,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一样,怎么都不肯,殊不知这样做最吃亏的是自己。
回想一下,一路走来,我们对任何人都会有一个主体印象,每当提起某人的时候,都会在大脑里面第一闪现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能这个标签不太准确,但是这个标签确实是他在别人心中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就相当于他这个人的“品牌”。
一个企业打造出一个品牌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还记得当初海尔砸冰箱事件吗?CEO张瑞敏为了维护品牌形象,产品的最低标准不能突破,忍痛也要砸掉当时看起来还“凑合”的冰箱。很多人不理解,工人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冰箱,就算不合格,也可以折价卖给自己的员工啊。但是张瑞敏不这么想,他想如果这样的话,海尔就会留下生产出来到市场的产品是低劣的印象,海尔的产品品质底线就拉低了。而砸了这些不合格冰箱之后,会告诉所有的消费者,海尔是不会把不合格的冰箱流入到市场的,哪怕砸掉毁掉也不能流入市场。
这个就是张瑞敏当时做海尔品牌的态度,好是没有上线的,但是下线一定要有。
现在我们买所有名牌的商品,都是这样的心理,我们可能不知道东西到底有多好,但是知道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
对比起我们人自己,很多人以为每次做事情就应该和当时给的回报相匹配。因为报酬少故意把事情做的差一点,其实是最傻的表现。工作中我发现,有很多人是这样工作的,原本可以做好的工作,只是因为公司老板给他的工资可能不能令他满意,他就故意做的差一点,觉得做的太好了自己吃亏。把原本可以做到10分的工作只做到7分,这样心理才会平衡。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心态,可得好好想想对还是不对。每一次你做完的事情就像是你生产出来的产品,而这个产品经你脱手之后,它会在很多人面前游走。你的直接上司,你的同事,你公司的大领导,还有公司的客户。大家不会关注你的工资有多少,大多会关注你做的“产品”。而拿到你所做的产品,大家都会在心里给它一个定价。可能这个定价不清晰,但是给做出这个产品的那个人定的工资应该是多少心里都有个价。如果刚好和你工资匹配,那么你就应该得到那么点工资,如果给你工资多了,大家心里总会觉得你不应该得到那么多。如果因为自己故意把工作做的不好,久而久之大家在心里就会觉得你就配拿你现在的薪水,甚至希望再低一点。
无论在普通的市场,还是在股票交易市场,以及人才市场,大家都愿意为好的那一部分出更高的价。当你留给别人的印象不好时,怎么可能给你更高的收入。
用心观察不难发现,只要一个人是人才,做出来的事情匹配他的才华,那么刚开始的时候,做的事情肯定是会低于市场价来交换的。古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金子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一直执着的发着该有的光,最后被人发现,得到珍惜。但如果金子因为被和沙子埋在一起,而自生失意,然后暗淡不发光,那可能真的就像沙子一样永远的活着。
其实工作或者待人做事一样如此,开始做一件事,就一定要用100%的能力和心力去做好它。因为它将来会流转到别人那,而你的价值正是由它在别人心目中的价值来决定的。如此这样,每个人就像是一个品牌,这个品牌价值由你做事情的品质来决定。如果品牌对应的产品品质差,质量不好的话,长期来看就不会有人愿意出高价来购买。如果品牌对应的产品品质好,开始的时候,大家出的价可能会偏低,但是只要经过几次市场“交易”,产品的好品质,自然会提升品牌价值,给到你合理的价格。不用担心自己会吃亏,总会有人愿意出高价来买你的好产品,价值会得到应有的体现。但是如果故意将事情做差,别人可能会认为你本身就没什么价值。
在古代,因为信息传递太过于局限,有才华的人可能没法得到重用而被埋没。但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这么快,真正郁郁不得志的人其实很少。如果认为自己不得志,请看看自己做的事情或产品,它们在这个时代的价值有多少?市场给的价格一定是比较公平的。
换个思维想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不要再傻乎乎的以为做好了自己就吃亏,如果因为能做好而故意做不好,那才是真正的吃亏。每个人都很忙,哪有时间去想你真的是否能做好事情,大家都只能通过你做出的结果来评定你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你这品牌的价值,你在这个社会应该获得的回报。
认真对待做的每一件事,不为别人只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