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除了是平民家庭中的必备良品之外,在许多高雅人士那里,煮茶/泡茶、吃茶是他们日常的修行方式。通过茶来展现自身的品格和体悟人生况味。
一、天人合一
“茶”字,意为“人在草木中”,中国人认为此造字道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源自自然,在制作过程中能够顺其理性,冲泡时顺其茶性;从喝茶的礼数中,体会做人行事之道,便喝出了茶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特点在于,其总是“身居庙堂之高,心处江湖之远”。茶与中国文人画相似,是士大夫在生活中寄情于山水,体悟日常生活的另一番天地,人以此得以悠游天地间。“草木英华信有神”(曾巩)、“忽听松风翻蟹眼,却疑春雪落寒江”(刘著)、“梦惊松雪落空岩”(苏轼)都是在煮茶中体味自然之趣。
此外,士大夫们也常常以茶来表明自身追求之品格。如宋·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所言:
茶之为物……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惶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茶的修身之用并不是一般人可轻易明知,茶那种冲淡简洁的品性也不是附庸风雅之人可以品味得出。
清·张英在其家训《聪训斋语》中有言:
予少年嗜六安茶,中年饮武夷而甘,后乃知芥茶之妙。此三种可以终老,其他不必问候。芥茶如名士,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士,皆可为岁寒之交。六安尤养脾胃,食饱最宜,但鄙性好多饮茶,终日不离瓯碗,为宜节约耳。
说的也是从喝茶中不断修养身心。
二、茶禅一味
在历史上,茶的发展与禅寺的兴起密切相关。因为茶有醒神除睡的功效,因此寺院中的僧人常常吃茶来加长修行的时间。吃茶这件事情在禅宗的修行里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以前的佛教丛林中,特别是禅寺都设有“茶头”,就是掌管喝茶的人,他的职责包括佛前献茶、众中供茶,或客来飨茶——凡是喝茶有关的事情都是他掌管。
赵州禅师有一个著名的公案:
每当有新到的僧人,赵州禅师会问“之前来过这里吗?”僧人说来过,他就会说“吃茶去”。僧人说第一次来,他还是说“吃茶去”。
寺院的院主(又说是站在一旁的寺院里的弟子)大惑不解,说,为何来过夜吃茶去,没来过也吃茶去?赵州禅师于是叫院主名字,院主答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喝茶是禅修一个很重要的法门。
现在流行茶道中的禅修大多是从日本学习过来的我们在《茶作为一味药材》(http://www.jianshu.com/p/8938d98cfdb3)的文章中,提到日本茶祖-荣西即是一位禅师。日本茶道的根基自那以后都是禅修行。
茶事起于中国,但茶道在中国没有产生。周作人认为这是因为喝茶在中国一直是凡人法。中国自古有士农工商的区别,但本质和日本的阶层区隔很不一样。日本阶层一直以来都是阶层严明,因此茶道得以在上层不断流传,并保存较好。
如上所述,茶文化在东亚地区一直关联着个体生命的安顿。在日本茶道之根基是禅修行;韩国的茶礼则是体现儒家伦理,而中国茶艺与文人密切相关,更多是体现自然之道。
附两则内容:
有人问千利休茶道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他回答道:“把水烧开,加进茶叶,再以适当的方式喝茶,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但今天的日本茶道更多是得其形未得其旨。
黄龙慧南写了一首《赵州吃茶》的诗,来评吃茶公案,诗言:
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捡亲疏便与茶,
翻忆憧憧往来者,忙忙谁辨满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