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的文章,觉得很精彩,铺陈叙述都很赞,但是自己写的却乏味空洞。怎么让自己的文章更具吸引力,怎样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本书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方向,让你明白到底哪些元素让你所写的东西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善于运用故事
一个构思精巧,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能迅速的抓住读者的吸引力。用小说家的思维来构思你的故事想法,寻找故事中的喜剧,悲剧,讽刺或冲突因素。在写作中强调这些因素,设置悬念,抓住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有兴趣读下去。
怎么找到好的故事,广泛的阅读和善于倾听的耳朵都能帮你收集好的故事素材。靠阅读“窃取”思想。在阅读的时候,要随时迅速的记录想到的故事点,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
讲什么样的故事,如果你的文章要表述一个观点,并设计从一个故事开始。这个故事可以你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你身边人的经历,或许是你听到的故事,你可以把故事讲得很精彩,但要保证它的真实性,或是有真实的因素在里面。才能触动读者。
如何讲好故事,把抽象具体化,如果要写慰安妇的题材,仅仅用统计数字来陈述,读者对于慰安妇的痛苦是无感的。但如果把这些数据具体到某个人。展现她的寂寞,她的痛苦,她的身上的伤疤。把痛苦拉入到琐碎的生活中,看的人才能感同身受。电影《I can speak》就是从鬼怪奶奶这个具体的小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层层深入,层层剥离,把痛苦逐级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更能具体的体会到主角的感情及疼痛。
给读者代入感,代入就是制造熟悉感,比如描写一些人们熟悉的场景,述说一些人们都会产生的感受。
产生反转预期的效果,故事的收尾很重要,颠覆读者之前的一个心里预判,越是出乎意料越是精彩,如要写一个悲剧,就越要写幸福的往事,精细的刻画温暖的幸福的细节,越是温暖也就越能凸显结局的冰冷。
|“化腐朽为神奇”的三步修改法
内容的修改,过长的从句,繁琐的逻辑层次,嵌套的形容词。这些都是拖垮你的文章的罪魁祸首。看看翻译拙劣的外国名著,长句,混乱的层次,啰嗦的措辞。谁又有耐心通过你邋遢的外表来欣赏你的心灵美呢。
结论和连贯性的修改,在过渡段落,有任何啰嗦或者模糊不清的地方,那就删繁就简、重新打造。如果某些角色或者元素只是放慢了故事节奏而没有其他作用,那就应该从文章中拿掉,或用其他元素取而代之。
节奏和细节的修改,寻找细小而多余的结构,给文章瘦身,去除多余元素。文章的行文节奏要把控好,细节处理要到位。
|一些立竿见影的小技巧
采用印刷排版手段来区分文章中不同部分的内容,加黑的字体,带星的横线,或是简单的加大两个段落的痕迹,这些细小的区分,就像电影里用于区分不同场景的黑场一样,能够帮助读者清楚的掌握故事内容,如果使用的恰当,这种技巧还能给故事的形式带来变化,而变化总是能吸引读者。
在文章开头、结尾、转折等重要位置加入金句,金句是你总结提炼的特别精辟的那句话,它往往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感,它就像王冠上的宝石,熠熠生辉,令人难忘。
用比率来代替庞大的数据,不要说“五十万美国司机中有14万驾驶进口汽车”。而是简单的告诉读者“平均4名美国司机中,会有一人驾驶进口汽车”。数学越少,越容易记住。
提供一个参照对象,让数字更形象。如果某个数字巨大,难以记忆的数字对故事又很重要,那就提供一个参照对象。例如“每年亚利桑那州地下水的透支量达到了250万英亩-英尺”。读者对于这个数字是没有概念的,如果说这么大的水量足够让整个纽约浸泡在11英尺深的水里时,这样就变得生动,易于理解了。加一个简单的转换,抽象的数字就图形化了。
让文字具有画面感,人的大脑更倾向于识别形象化的东西,天然地排斥抽象化的概念,如果能用文字刻画画面的话,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怎样能有效的刻画画面呢,多用动词名次,少用形容词。注意细节的刻画。多使用比喻。网上流传甚广的一片文章《我是范雨素》,文章里面的第一句话是:“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开篇就呈现了极好的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