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柳同学素喜阅读,手不释书。路上、食堂、课堂,常能看到小柳孜孜不倦的身影。
有一天,我突然很想知道他到底看了多少书,就让他列一列他在2017年已读的书目。他随手交给我一个单子:《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高铭)、《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曹天元)、《西南联大行思录》(张曼菱)、《汪曾祺散文集》(6本)、《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雪岗中国历史故事集》、《我这一辈子》(老舍)》、《晓松奇谈》(3本)、《俗世奇人》(2本)……数了数,除去教材必读书目如《红岩》《创业史》《红星照耀中国》等之外,共有38本,文学、历史、物理,林林总总,什么都看,他真是一个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孩子。他笑眯眯地告诉我:“这是不完全统计,很多没写,也不包括轻阅读。”
小柳爱书,我则爱屋及乌,从心里喜欢这个爱看书的孩子。我想,爱阅读的孩子一定能学好语文,虽然,目前为止,小柳还是很喜欢写错别字,因此常常是古诗文会背但不能写正确;书写依然经常如蚯蚓爬,因而书写分总要被扣一半多;做阅读题,他常我行我素,天马行空,不按常理出牌,因而,他的答题虽颇显其想法,可惜不在点上,得分总不多。这样下来,他的语文成绩目前尚未突破班级平均分。我多次对他说:“总有一天,你的语文成绩能与你读的书相匹配;你一定能为班级语文平均分做贡献。”这话,在鼓励小柳的同时,也是在提醒我自己务必一直鼓励这个爱阅读的孩子。
果不其然,小柳现在的错别字少了很多,不再写错“舍”“怜”“满”“暖”等字;作业也基本能及时上交,不再虱多不痒地任刮任剐;听课不只动嘴,还会动手及时做笔记;而且,他的字,有时也会写得很端正,若不是亲眼所见,说不定我会怀疑是不是他自己写的。他的这些变化,更坚定我对他的判断:总有一天,事实会证明他不仅爱看书,还能学好语文,语文素养和语文应试他能齐头并进。现实生活还是很需要成绩的证明,他也需要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向上、向善的孩子,他还能纠正很多陋习。
小柳的内心世界简单而纯粹,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除了爱阅读,他还喜欢思考,思维活跃。他有不少稀奇事,为许多孩子不会有。且看他写于9月15日的随笔。
琐记杂谈(一)
人生小事,就此一记,不必评说。
我的“创业史”
我有一个小梦想,能在校园内创立一个小机构,不求影响深远,只求走了能留下点什么,影响点什么。带此信念,我曾在一天内炮制了一个社团,名曰“同济社”,取同舟共济之意。没错,这个名字在当时掀起了不小风云。但在做了两个星期后,我逐渐迷茫了起来,为什么向我要社团福利的社员越来越多?我们不是一个纯公益的组织吗?只冲着福利来入社,这样的社团影响真的好吗?带着迷茫,再加上“业务”繁忙,“同济”遂关门大吉。接着我又开创了什么“户践社”等,皆因种种原因,遂作罢。
经历这两次“创业”,其间道理越发清晰起来:学校,尤其是初中,主要任务是学习,跟学习关系不大的事儿,是不会被支持的;若要干此类事,须得学习好。但学习要好,干这类事的兴趣和时间也就少了,就这样,我陷入了两难的僵局。现在,我已放弃了这小小的愿望,转而经营的“业”,也就是一家小小的奶茶店,没事突然下雨,帮别人送伞罢了。说真的,“同济”对我的影响,确实是有的。
关于“文艺”
文艺文艺,文学和艺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虽自号“理科生”,但常被夸书看得多。这真的太荣幸了,不过我受不起。
文学对我的影响,是挺大的。创作的话……嗯……小说,我在小学,零零散散写过几篇,写完没写完的,都有;初中,写过一小篇算完整的故事《贰零叁传奇》,自己配图,自己装订,倒蛮有乐趣。就是文字,用潘的话说:“不咋地。”诗的话,该是心血来潮的关系吧,七年级第一学期写了一两篇。感觉这文体挺不错的,就偶尔写写。韵倒是押到了,但以白描居多,缺少惊骇之句,都沦为打油诗。个人喜欢“夜”这个意象。至于文言文,我在胡老师请假戴老师“执政”其间,因黄国锺推起的文言热潮写了一组,半文半白,只得60分,固是不好。艺术的话,音乐,还是比较热爱的,对我的作用也蛮大。发泄时唱一曲,terrific!(好极了!)就是不认真唱,难听得要死。美术的话,我就画了几十幅同学的像。
真是闲啊。何处无纸?何处无笔?但少闲生如吾者耳!
不知是不是看了那6本汪曾祺散文之故,总觉得小柳这随笔很有汪老先生的味道,没有苦心经营的文章结构,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虽然小柳在文章开头说“人生小事,就此一记,不必评说”,但我还是忍不住要点评这几句,就像看到他一笔一划写字,看到他自觉做语文作业,我就禁不住要夸:“看,我们家的小柳同学,多认真啊。”每每这时,他都会把脸用手捂住或用帽子遮住,笑眯眯地请求:“不要表扬,不要表扬。”
“你进步这么大,我怎么忍得住不表扬呢?”看着他故作害羞状,我也忍不住打趣,一改严厉。
有一次,小柳说出了“不要表扬”的原因:被表扬,压力太大。
呵呵,被表扬而感压力大,这就更要不吝表扬了。我欣喜于他有压力,这可以是他不断蜕变的动力。
由此,我记起我们张春良校长的教导:“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昨天来永外做讲座的周红星老师说:“教育就是一个教人向上、向善的过程。”
是啊,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每个天使都带着向上、向善的种子。我还是用凉水泡茶的功夫,去琢磨每一个与我相遇的孩子,用耐心、细心和智慧去观察孩子的兴趣、能力和性情,了解他的需要与困难,听一听他的心声,为他想一想办法,多一点带着教育审美的思考,用机敏而富于弹性的心,尽力做好育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