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0期货日报
在全球市场浪潮中“畅泳”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王宝峰被分配到一家国企从事计算机自动化方面的工作。待服务期满他果断辞职,奔向自己喜欢的期货行业。从第一代期货市场场内“红马甲”,到参与创立大 陆期货,后又辗转经易期货,再到后来自己跳出来做交易,他的理由是“不喜欢管别人,也不喜欢被别人管”。
王宝峰天生对数字敏感,反应极快。二十多岁入场做“红马甲”的他,天天盯盘、炒单、“抢帽子”,乐此不疲,很快便积累下了不少的财富。
十几年的场内交易员工作对王宝峰的投资生涯影响极大,使他对价格波动非常敏感。“做‘红马甲’时天天盯盘,一般从集合竞价的第一秒到最后一秒,注意力高度集中,眼睛都不怎么眨,因为可能眨一下眼睛价格就跳了。”王宝峰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以至于到现在,若是有人跟他比对视,通常都比不过他。
“只要是正常的品种,价格运行规律都有相通之处。”对王宝峰来说,一个市场只要看一分钟就下手,一般正确率还是比较高的,这种盘感就来自十几年场内的盯盘功夫,这种内盘交易养成的习惯也让他之后从事外盘交易游刃有余。
少年得志难免轻狂。王宝峰笑言:“那时候,我写的报告中,用得最多的词就是‘果如所料’。虽然套牢、砍仓什么的我都不曾经历,但当时我甚至狂妄地认为自 己过不了多久就可以超越索罗斯了。”直到“不怕虎”的他向不熟悉的品种伸手,果然很快就被“咬伤”。“亏损对我的触动很大,从那以后,我就不断告诉自己要 小心,再不敢轻易下重手。后来止损、资金管理的理念都是由此建立的。”王宝峰说。
用“期货宗师”来称呼王宝峰并不为过,他的天赋、他的悟性、他的勤奋、他的成就……早就被圈内人所知悉,只是他历来低调,后又因主战全球市场而消失于国内公众视野。
伴随着资金规模的扩大,国内期货市场对他来说已经是龙游浅水。2009年,王宝峰开始将主战场从国内转向全球,90%的精力集中于外盘交易。
“近几年来,主要利润来自于石油、欧元、日元以及股指。”王宝峰介绍说,其实从1994年他就开始做外汇,也一直在参与铜、铝、锌、镍的跨市、跨品种和跨月套利。今年就基于比价曲线做过买锌抛铜的套利,1996年到1997年间恒生指数冲击万点大关时也参与过,来回做短线。
尽管多年的超强盘感,使得他短线交易正确率惊人,但他的投资风格一直多样化,用王宝峰自己的话说是“来回交叉的交易风格,长线、中线、短线和超短线都有,投机和套利都做”。
“从一开始做短线时,我心里大的方向就会有长线,每天下手的时候该留多少头寸都会有所把握,短线、中线、长线分别放多少心里也会有个谱。”在王宝峰看来,每种交易模式都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可以交叉运用不断穿插。就像打拳一样,直拳、横拳、勾拳组合制胜。由此,他在全球范围内的组合投资中也能游刃有 余。
“场内交易十几年下来,虽然看上去每天都有赚钱,但中国市场比较小,赚的是小钱。”王宝峰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国外市场整体价格波动的连续性较强,有计划性地做一些研究,每天认真关注一分钟到五分钟,看一下价格走势就够了。如果觉得有精力,做一些短线低频的交易,偶尔来劲儿也会做些超级短线,不过大部分还是做长线。
在全球市场“畅泳”的同时,他在国内还留有少部分资金规模,以铜等工业品交易为主。由于铜期货内外盘交易已经二十年,他对铜情有独钟。今年9月17日晚间,在沪铜冲击涨停的过程中,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出原来的看家本领,成功“抢帽子”。
“尽管长线看空,但10月10日晚上,价格从底部往上走的过程中,内外盘比价低,月间价差大,即便买错了,也可以有回手,可以抛外盘或者跨月做,到尾盘时可以决定当天的短线是否要出来。”说起那晚的交易,王宝峰历历在目。
勤奋才是成功的通行证
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可以深挖的矿藏。从小对数字就很敏感的王宝峰,加之出众的记忆力,盘面价格的异常变动都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中。
“1994年10月18日,铜迎来历史性行情,从每吨2370美元涨到每吨2385美元;2007年12月25日,前一天经历涨停的铜,又高开2000多点……”纵然多年过去,他的记忆仍然没有模糊。
而在王宝峰眼里,自己没什么天赋。他强调的专注、用功,在他自己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早在年少时期,干活间隙的他就喜欢算算数字,这个习惯延续至今。除此之外,他有个令人震惊的习惯——二十多年来每天都坚持写交易日志,并且一周一总结,碰到大行情、大假期都会多加记录,记下当时的想法。之后再去不断地回翻、反思,在白纸黑字间收获所需。
不断看书学习也是他多年来一以贯之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不看书,怎么交易”。他把自己的阅读书目分成三个层面:技术层面,是最浅显的;心理层面,对交易来说非常重要;而哲学层面,是最高的。通过不断阅读能够不断提醒自己,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尽管当前他的生活和事业在别人眼里都已相当圆满,但他对自己却不满意。从言谈中多次提及的“比较懒”,到回顾交易之路的“最成功的是下一次”,王宝峰的谦逊溢于言表。
旅行和交易可相辅相成
选择随遇而安徜徉于天地之间的人必定是喜欢自由的。在王宝峰眼里,过简单生活也意味着自由。
多年以来,不管在哪儿,他的生活都无比简单有规律——上午翻翻东西或者去兜兜小镇喝杯咖啡,下午基本是锻炼时间,打打网球或徒步,晚上做做交易。干活时间也会看情况做调整,但是每天都会坚持。
他甚至没有吃晚饭的习惯,最多吃些生鲜蔬菜。他尤其不喜欢社交活动,做交易的时候,一年在外吃饭的次数也不会超过十次。有人邀请他多次都未如愿,生活的极简主义可见一斑。
这种简单的日子,可以换来内心的平静,对交易也有帮助。在王宝峰看来,复杂的理论是学院派所需,交易其实没那么复杂,“做做简单的算术,跟着价格本身走,不需要分析来分析去”。按王宝峰所为,把价格当做数字,盯住数字本身,每天画一下曲线,少参加些社交活动,不时多想想价格,似乎就这么简单。
当然,他也会跟人聊聊天,看看报纸,基本面的信息也做到心中有数。
除了做交易外,旅行似乎是他的兴奋点,分享旅行故事的时候,王宝峰滔滔不绝,“有一天早晨我从伦敦飞到巴黎,再一路开车,晚上住到瑞士……”这些年,他的足迹遍布五洲四海。
从2009年4月1日开始,为了更好地实现周游世界的梦想,他调整了之前半年交易半年旅行的模式,正式全职旅游,逍遥于山水之间。
作为一个极具纪律性的投资家,他的旅行方式却不那么有规划性,而是随遇而安,“我希望每天醒来的时候,可能是普罗旺斯的一个小镇,或者是英格兰的乡村, 抑或是京都的某个地方,我希望每天换换地方。”王宝峰向记者津津乐道地讲述自己的旅行观——从来不预定宾馆,不制定行程,走到哪儿是哪儿。
“风景好的地方就多逗留一会儿,经常不知道晚上落脚点在哪里。曾经路过一个地方,觉得太漂亮了,就留下来住在一个面水环岛的房间,待了三个多礼拜,后来发现那竟是当时美国首富的住所……”王宝峰娓娓道来,勾勒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与旅行的随心所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期货界资深玩家,他的交易却极具有计划性。有人说,旅行的放松随性和交易的理性克制是矛盾不相容的,在王宝峰身上,这两点似乎和谐相处,并且已经互相融合。“一边看风景,一边想价格,并不冲突,旅行和交易可以相辅相成。”旅途之中,每每遇到好的风景,他喜欢找个地方坐下来静思,此时思路会更清晰。
另外,王宝峰多年坚持随身做笔记,想到什么便记在本子上,特别是大的思路。“交易严格的计划性和旅行的随性形成反差,旅行可以在交易之外给自己一份放松。同时,旅行的时候想的通常是更大更长远的层面。”
多年的环球旅行不仅让王宝峰体验到欧洲的文化、美国的现代化、新西兰的自然质朴等各国特色,也打开了他的投资视野。王宝峰说:“每到一个地方,除了感受异国风情,还可以督促自己去学习新的知识。例如,了解别国的资本市场,思考适合哪种投资方式,并且学习别人的生活方式和交易理念。同时,旅行的不断变迁也让自己更加懂得珍惜,交易的时候对每一手头寸都会更加仔细认真。”
传承不止于交易
一直怀着出去走走念头的王宝峰早年就移民新西兰,多年以来漫游各国,国外尤其是西方的很多理念早已深植他的头脑。
在王宝峰看来,国外投资市场比国内市场成熟有规律得多,个人的资金投入市场冒不起一个泡,国外的交易员也更刻苦敬业、仔细专注和守规矩。据他介绍,在国外,一个自称“Trader”的人可以让旁人肃然起敬,即使拥有巨大规模资金也喜欢做独立交易,而非国内大多数交易员需要挂个名头走上组建公司之路。
所以,他认为中国很多方面应该向国外学习,他也喜欢培养拥有海外背景的年轻人,甚至直接培养外国人。他认为交易员是可以培养的,但他的用人条件几近苛刻:用功、有道德、身体好,甚至不能请假,以免错过行情。“交易需要靠自己锻炼和领悟,需要道德准则和契约精神,同时保持好的身体状态。现在达到这些条件又能深入第一线的华人交易员太少。”王宝峰不无遗憾地说道。
当前,王宝峰的生活可能会有些忙碌。除了正在注册主要从事外盘交易的“宝峰对冲基金公司”,他还在筹备另一个慈善教育基金。据他介绍,妻子正在读哈佛非盈利组织管理办法,接触美国的家族培养方式,学习如何让下一代成为真正的精英。
“中国缺少能够带领大家走出去的真正精英。我们不能光把钱传给下一代,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王宝峰不无感触地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他成立基金公司正是希望可以资助一部分有资质的人完成学业,进而培养下一代的独立自主和人格完善。而基金招募投资人的要求也很严格,需要有相同的理念,还需要两名以上会员推荐和一个董事批准,每个人的资金起点是50万元,盈利部分可以自由支配。
“我还打算专门请哈佛的教授来传授经验,比如美国的大学基金,都有专门的运营机制,利用本金产生收益,以便做更多的事。”王宝峰希望可以借此和世界各地的高手交流,也希冀以此为开始,可以对中国慈善模式的改变做出贡献。(董科 何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