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可以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保护小儿的健康。为了更有效地达到预防效果及减少接种后不必要的反应,接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接种前应注意的问题
每一种疫苗都有一定的禁忌症,因此家长要如实地向医务人员反映小儿的健康状况,必要时要进行体格检查后才能接种。医务人员必须认真检查菌苗、疫苗的有效期。每人用一个消毒枕头和一个消毒针管,或用一次性注射器,以免交叉感染。
2
接种是应注意的问题
①接种的剂量。一般情况下免疫力的强度与接种的剂量成正比,若剂量过低便不能引起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而达不到免疫效果。但是剂量过大可能引起异常的接种反应,也不能达到应有的免疫效果。因此,必须按照规定的剂量接种。
②接种的次数。家长都希望接种一次就能获得免疫成功。从目前制剂的质量来看,只有一些活疫苗接种1次即可达到免疫效果,如卡介苗、麻疹疫苗等,而一些死菌苗、灭活疫苗及类毒等需进行多次注射才能达到免疫效果,如百白破三联混合疫苗、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等。因此,应按规定接受安全程和加强接种。
③注意两次接种的间隔时间。不同种类制剂均有最适宜的接种间隔时间,这要是根据每种制剂的性质,产生免疫反应的快慢以及注射后机体吸收的快慢来决定。通常间隔7---10天,类毒素或吸附剂一般间隔4---8周。所以接种完毕后应主动询问医务人员下次接种的日期及疫苗名称。
3
接种后的反应。
绝大多数小儿接种后能获得抗感染的免疫反应,但是作为免疫预防制剂,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异性蛋白,个别小儿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也会发生一些不利于机体的反应,如全身轻微发热、乏力、头晕,局部出现红晕、肿胀及疼痛等。
预防接种制剂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外来刺激,因为是把某些细菌、病毒杀死,或减弱其毒力后制成菌苗、疫苗,或把毒素去除或减弱毒力制成类毒素后接种到小儿体内,实际上是一次轻度感染或异物刺激。因此,有些疫苗在接种后会产生一些不同程度的局部或全身反应。
局部反应
一般在接种后24小时左右在接种局部发生红、肿、热、痛等现象。红肿直径在2.5里面以下为弱反应,2.5--5厘米为中等反应,5厘米以上为强反应。
全身反应
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左右,可持续1---2天,除体温升高外,少数小儿还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等症状。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表现多种多样,病情轻重悬殊,轻者一过而愈,重者若救治不及时可造成死亡,多见于有过敏史的小儿。常见有各种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严重的会发生过敏性休克。
目前所用的这些疫苗绝大多数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都较轻微,也是短暂的,一般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只要小儿能适当休息,多饮水即可恢复。若全身反应较严重可以对症处理,如高热、头痛可以口服退热镇痛剂。在一般情况下体温恢复正常后,其他症状也会随之消失。
除上述情况外,有极少数小儿会发生晕厥,原因是在空腹、精神紧张情况下进行接种。一旦发生晕厥应立即让小儿平卧,保持安静,可以喂热水开水或糖水,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若仍不恢复应送医院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