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当今社会对父母的要求太高,孩子不听话是问题,孩子太听话了也是问题。
快节奏的生活导致我们对育儿都是焦虑的,恐慌的。比如有些父母会给孩子报很多补课班,有的则是给孩子购买很多的书籍,玩具,好像这样孩子就一定能健康快乐,有个美好的未来。还有一些父母不停的参加各种学习,期望改善亲子关系,讲座听了不少,可惜却落实不到生活中去,还是继续按照自己的习惯育儿。
现在的孩子是脆弱的,一言不合就跳楼啊,离家出走啊。父母稍有不慎孩子就可能走上了弯路。养孩子成了一大难题。
敏锐的把握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孩子的需求是我们迫切需要学习的技能。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从哪些方面可以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
注意孩子非同寻常的行为
孩子的心灵非常脆弱,越幼小就越纤细,越容易受到伤害。随着孩子的成长,受伤的方式也不一样,可结果却是相同的,孩子会用生活中各方面的反常行为来引起我们的注意,渴求我们的帮助。
宝丫丫上幼儿园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有一天说什么都不起床了,她闭着眼睛就不肯睁开,还一边喊着,我不起床,我不上幼儿园。
平时特别喜欢幼儿园的她突然出现这个行为,就是一种反常的行为。
可是作为父母,我们一般会怎么想呢?
是不是她昨天睡的晚了,所以困的起不来呢?
哼,想偷懒不去幼儿园,没门!
又想粘着妈妈,小孩子要独立,这样怎么行呢?-----
这是我们成人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出发来考虑的,这个时候我们是无法理解孩子的内心,更不能体会他的心情,我们往往会因此错失发现孩子问题的机会。
当我们做如此想法的时候,我们紧接着的行为就是强迫她起床,生拉硬拽也要给弄到幼儿园里去。尤其是平时比较调皮的孩子,把他送到幼儿园,简直就是父母的礼拜天啊!可这样做的结果呢?第二天反抗的更加严重,甚至对幼儿园产生排斥和恐惧,我将会创造出一枚小小的厌学者。
其实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试着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这件事情:是不是在幼儿园发生不开心的事情了?是不是觉得自己一个人去上幼儿园,妈妈和妹妹却是两个人待在家里让他感到不公平和嫉妒了?幼儿园是不是有让孩子紧张恐惧的东西了?
当我们找到孩子诉求的真正原因,就可以破解孩子的焦虑和反应,从而更好的接受幼儿园。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小孩不想上幼儿园,竟然只是因为刮风的时候,吹倒了教室门口的凳子,她被吓了一跳,从此就再也不去了。当我们找到原因之后,父母告诉她幼儿园的小凳子已经不放在教室门口了,刮风的时候也不会被吹倒了,孩子在幼儿园确实看到小凳子不在那里,这才满意的留下。
孩子的心太脆弱,有些在我们看来真不是事儿,可是对他们来说是大事儿,这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发生的事情,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孩子。
像这种大哭大叫不去幼儿园的还是好现象呢,至少孩子用自己的行为让父母不得不注意到他。可是有些孩子的行为并不会用显眼的形式表现出来,却是发自孩子内心深处的。想要发现这类行为就很困难,妈妈必须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
我曾经为一个三年级的小孩咨询,这孩子平时默不作声,老老实实都没什么事儿,可是有一天他一到教室就吐,父母不得不把他接回家。然后发展到早上一起床就肚子疼,浑身冒汗。父母那个着急啊,去了很多大医院做个各种检查,吃了很多药,可是还是不见效。
最终父母万般无奈想到了心理咨询,通过房树人和咨询,我们才搞清楚,他们的老师特别严厉对于不写作业的孩子就会当众批评,而且在班级里站着。这个孩子曾经有一次没有写作业害怕被批评,老师还没有叫到他名字的时候,他紧张的就吐了。从此生病就成了常态。
当孩子有了和以往不同行为的时候,我们需要多点耐心和好奇心,放低自己的身段不要被孩子表现出来的表象所迷惑,追寻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就不至于让事态发展的更严重。
关注孩子的情绪
孩子受情感的支配,尤其是幼年的孩子,他们不懂的掩藏自己的情绪,一切都写在脸上。
可以说我们都是情感动物,我们通过行为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俗话说“眉目传情”,当我们仔细观察孩子的情绪,就算孩子嘴上说着:“没事,无所谓”我们也可以从她的脸上看到他心里的不安,抱怨和恐惧等情绪来。
这要求我们时刻关注孩子的脸色,准确阅读表情的变化,我们不仅要看到孩子无精打采,阴郁不悦的表情,还要注意到她莫名欢欣的表情。表情是我们通往孩子内心的另一条路。
我在各个中学讲座的时候,问过很多学生同一个问题,当你不开心了,你心里不舒服了,怎么办?绝大部分孩子选择的都是忍着,不告诉父母。这些学生有农村的,有郊区的,还有市区的,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但是对待情绪的反应却惊人的一致,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我们很多人都是不懂得识别自己情绪和照顾自己情绪的成人,我们又怎么能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呢?我们不但不给他们做一好榜样,我们有时还非常讨厌,甚至故意回避孩子的情绪。我们会对孩子某些情绪视而不见,这也是导致孩子不表达自己情绪一大原因。
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宝丫丫回家,一见到我,她的目光就躲躲闪闪,拉着我让我赶快带她回家。我故意慢吞吞的给她穿衣服,换鞋。等家长都走的差不多了,我问她:“今天开心吗?”她脸上没有一丝笑容的跟我说:“开心。”
我把她放到游乐区又折回去找老师才知道她和小朋友打架,人家把她打哭了!而老师因为她是好战分子,还狠狠的批评了她。
了解了情况对我来说就简单了,因为一般她在幼儿园受了委屈,不开心了,第二天就会出现起床气,不起床,不上学的情景就会上演。因为我发现了她的情绪,了解了情况。回家之后我们玩过家家,我扮演一个受伤的小猪,她扮演老师,当游戏做到一半的时候,她把幼儿园的事情跟我说了一遍,还指着自己肚子上被撞的哪一块给我看。
我们一起安抚了被撞疼的肚子,并且想了第二天到幼儿园之后怎么跟老师说当时发生了什么,宝丫丫心满意足的睡下了,第二天确实没有闹起床气,乖乖的上幼儿园去了。
要想发现孩子的情感和表情变化,平时就要多留意,我们可以先从自己下手,多关注自己的情绪,给自己的情绪命名,并且安抚自己的情绪,这样当遇到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视而不见了。
亲子关系的变化
一个特别独立的孩子,突然变得粘人了,一个粘人的孩子开始独立了。都代表着亲子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变化之后的原因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
曾经作为一个情绪压抑的人,我和宝丫丫的关系并不亲密,很长一段时间对我来说是空白的。我知道她是我的女儿,可是我却不知道如何爱她和接近她,并不是她不好,而是我压抑了孩子出生时候的悲伤,毕竟双胞胎最后只剩下一个的结果是我们谁都没有料到的。
虽然我口里说着我感恩苍天至少给我留下了一个,但是我有怨,有不甘。很快我再次怀孕,当我怀上小满满的时候,宝丫丫已经是一个特别独立的小姑娘了。可是在小慢慢快出生的时候,宝丫丫退行了,她开始尿床,开始不停的要吃奶(她是奶粉喂养,几个月就戒奶了,现在却不停的闹着要吃吃)。
看起来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实际上则是宝丫丫感觉到了危机,妈妈要有新的小孩了。这让她不安和不舒服。虽然之前我做了很多要二胎的心理建设,可随着预产期的临近她的恐惧越来越大。
看到我们之间的变化,我开始顺应变化,用了更多的时间去陪伴他,并且在小满满出生之后带他一起照顾小满满,结果我收获了两个关系亲密的女儿。
有些孩子以前爱撒娇,一直“妈妈、妈妈”地喊个不停,最近却表现出远离妈妈的态度。这又是在什么状况下发生的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当孩子在外面见朋友时,以及朋友来家里玩时,孩子的态度变化就会格外明显。孩子开始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并不想在朋友面前露出爱撒娇的模样。可以说,这是成长的一大重要阶段,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为孩子的成长欢呼,而不是觉得我的孩子和我疏离了,我要把他重新拉倒身边。
小强7岁了,之前和妈妈特别黏糊,可是最近非常黏爸爸,经常让爸爸带着出去玩。强妈妈就开始对强爸爸各种说教,总体是不放心他带孩子,小强应该多学习。强爸一生气不管了,结果小强越来越女性化。
孩子时常表现出各种态度,这既是遭受挫折、原地踏步的停滞状态,也是伴随成长的飞跃状态。父母必须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找出孩子态度变化的原因。按照孩子所需给予支持和鼓励。
接受孩子的本色
我们都喊着我爱孩子,我是无条件的爱孩子,可往往我们只爱那个学习好,表现好的孩子,而不愿意接受孩子”不好“的那一面。很多时候我们接受的是我们期待的孩子的样子,而不是孩子真实的模样。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不想上学的孩子,这个孩子上小学、初中的成绩都很一般,初三的时候父母开始期望自己成绩平平的孩子能上一个好高中,毕竟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好高中就意味着好大学,未来的好工作。父母投资不少给孩子请了一对一的辅导,孩子也特别努力。最终真的考取了父母心仪的学校。
父母非常高兴,大宴宾朋,一中啊,好学校啊。可惜好景不长,孩子上了还不到一学期说什么也不再去学校了,学习成绩也是一落千丈,让父母很是头疼。
这个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其实就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期待太高,孩子察觉了父母的期待,担心如果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待,就会失去爱。
因此,孩子把自己伪装成了好孩子,优先满足父母的期待,并且试图相信自己就是这样的好孩子,而不太愿意承认本色的自己。可是高中的压力,尤其是一中全是尖子生的事实,让他不得不面对真实的自己,他已经无力再扮演听父母 的话,诚恳踏实,热爱学习的优等生这一角色。厌学就成了必然。
孩子的父母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用了大量的时间,积极的寻求周围一切可以帮助的资源,最终让孩子重新接受了真实的自己。
我们的孩子是西瓜,我们就让他成为西瓜,他是冬瓜就让他成为冬瓜,他是一颗小草,就让他成为小草的样子,他是大树就让他成为大树,我们接受他的本来面目,在他原本的天性上下功夫,多努力,西瓜甜甜的,冬瓜大大的,小草绿绿的,大树高高的这就够了。我们不需要让西瓜成为冬瓜,更不能强迫小草挺直腰成为大树。
接受孩子原本的样子,是给孩子最好的爱。这样才不至于把孩子压抑出问题来。